剧情简介

《暮色将尽》书籍简介
《暮色将尽》(Stet: An Editor’s Life)是英国知名文学编辑、作家​​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1917—2019)的​​老年生活随笔​​,2022年7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后浪文学出品)首次出版,译者为曾嵘。本书是阿西尔​​临近90岁高龄​​时的创作,获​​科斯塔传记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等多项荣誉,是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核心内容
书中以​​坦率、豁达的笔触​​,围绕“衰老与生命终局”展开,融合了对​​情感经历、职业生涯、未育选择​​的回溯,以及对​​孤独、病痛、死亡​​的直面。阿西尔并未回避老年的脆弱(如身体失灵、记忆衰退),而是通过​​园艺、绘画、阅读、写作​​等日常体验,展现生命在凋零过程中的活力与美好。她以知识女性的视角,探讨了“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持精神独立”,并以​​接纳与从容​​的态度,诠释了“生命终局”的意义——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

作品特色
​​真实性​​:阿西尔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对“母亲身份”的淡然,以及老年的痛楚,展现了“不完美的真实”;
​​哲理性​​:通过对衰老的观察,探讨了“生命的宽度”(如“一个人可以同时包含宁静与骚动、心碎与幸福”);
​​日常性​​:用园艺、绘画等微小细节,传递“生命的热爱”——即使衰老,也能从平凡中发现新鲜。

《暮色将尽》书籍简介 《暮色将尽》(Stet: An Editor’s Life)是英国知名文学编辑、作家​​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1917—2019)的​​老年生活随笔​​,2022年7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后浪文学出品)首次出版,译者为曾嵘。本书是阿西尔​​临近90岁高龄​...(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 著者 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1917-2019),英国知名文学编辑、作家,1917年出生于英国诺福克,安德烈·多伊奇独立出版社的创始董事,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编辑之一”。76岁退休后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了小说及多部回忆录,获得科斯塔传记奖 等诸多奖项,从此声名远扬。她一生未婚,于2019年1月在伦敦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享年101岁。 ◎ 译者 曾嵘,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译作发表于《译林》等杂志,已出版译著十余部。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附言
译后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0)
《暮色将尽》金典台词(精选与解读)
阿西尔的话语以​​简洁、深刻、充满生命智慧​​著称,以下是其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反映了她对​​生命、衰老、自我​​的思考:
1. 关于​​生命的本质与美丽​​
“生命是美丽的,如此美丽。而一个人越老,就越能察觉到这一点。当你老了,你思考,你记忆,你关切,你明了。你因为一切而深怀感激,为一切。” —— 第四章
解读:阿西尔认为,生命的美丽不在于青春的鲜活,而在于​​经历的沉淀​​。老年的“明了”与“感激”,让她更能体会生命的珍贵,即使面对凋零,也能发现其中的美好。
2. 关于​​衰老与凋零​​
“我们想要尽力延长凋零过程,以至于有时候凋零甚至比成长所经历的时间还长,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遭遇什么,如何能尽力过好这一凋零的时光,确实值得深思。” —— 第一章
解读:阿西尔不回避“凋零”的痛苦,但她强调“过好凋零时光”的重要性。她认为,衰老不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成长”——通过观察生命的衰退,更能理解“存在”的意义。
3. 关于​​死亡的坦然​​
“死亡不是敌人,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应该被接受而不是恐惧。” —— 第五章
解读:阿西尔的母亲曾说“不怕死,只是怕死亡的过程”,但她本人则以更豁达的态度面对死亡:“死亡保持沉默,因为没什么好说,那里面什么也没有。”她认为,死亡是自然的终点,无需恐惧,只需“平静接受”。
4. 关于​​自我与独立​​
“我终身未婚,无儿无女,这是我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我并不为这个选择感到羞愧,因为它让我成为了我自己。” —— 第五章
解读:阿西尔的选择打破了“女性必须结婚生子”的传统观念。她认为,“成为自己”比“符合社会期待”更重要,未婚的生活让她保持了精神的独立,也让她更专注于自我成长。
5. 关于​​年轻与老年的关系​​
“人年轻时,很大一部分自我是基于别人怎么看待你而创造出来的,这一特点通常会持续到中年。” —— 第十三章
解读:阿西尔回顾自己的青年时代,意识到“自我”曾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但随着年龄增长,她逐渐摆脱了这种依赖,学会了“为自己而活”——老年的“自知之明”,让她更清楚自己的需求与价值。
6. 关于​​后悔与自私​​
“后悔?我对自己说,后悔什么呢?我这种无视后悔的态度,部分源于我身上重常识轻想象力的优点,既然世上没有后悔药吃,还不如趁早忘记。” —— 第十六章
解读:阿西尔对“后悔”持“无视”态度,她认为“后悔”是“想象力的产物”,而“常识”告诉她“世上没有后悔药”。这种态度让她避免了陷入“过去的遗憾”,更专注于“当下的生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