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墓畔回忆录:全三册》书籍简介
《墓畔回忆录》(Mémoires d’Outre-Tombe)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家、外交家​​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1768—1848)的自传体巨著,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自传文学的丰碑”。全书创作跨度长达三十余年(1803—1848),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经纬,融合了个人回忆、历史事件与哲学思考,最终于1848年(作者逝世同年)出版。

核心内容与结构
全书分为​​四卷​​(精装三册整理版),分别是:

​​卷一:我的青年时代,及士兵和旅人生涯​​:记录夏多布里昂的童年(布列塔尼贵族家庭)、少年求学(多尔中学、贡堡庄园)及青年时期的海外经历(如美国之行),展现了其孤僻敏感的性格与早期对文学、政治的兴趣。
​​卷二:我的文学生涯​​:聚焦作者的文学创作历程,包括《阿达拉》《勒内》等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他与当时文坛(如德·夏多布里昂神甫、热斯里尔)的交往,揭示了其“浪漫主义文学之父”的成长轨迹。
​​卷三:我的政治生涯​​:涵盖夏多布里昂从法国大革命(1789)到波旁复辟(1814)的政治经历,包括流亡英国(1791—1800)、担任拿破仑外交官、与当甘公爵事件的决裂,以及复辟后官至外交大臣的经历,反映了其对法国政治变迁的观察与反思。
​​卷四:我的晚年生活,及对法国未来的思考​​:记录作者退出政坛(1830年七月革命后)后的隐居生活(巴黎近郊),以及对法国社会、文化的批判与展望,充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作品特色与价值
​​历史与个人的交织​​:书中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个人命运,更将法国大革命、帝国、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融入其中,成为“一部用个人经历书写的法国近代史”。
​​浪漫主义与哲学的融合​​:夏多布里昂以诗意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探讨了“时间与生命”“孤独与存在”“理想与现实”等哲学命题,如“生命于我是不适合的,死亡于我也许更加相宜”(对生命的反思)、“把往昔留住,把现在留住,把未来留住”(对时间的抗争)。
​​文学与自传的典范​​:作为法国浪漫主义自传的巅峰之作,其“真实、细腻、充满情感”的写作风格,影响了雨果、缪塞、普鲁斯特等后世作家,被雨果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的“精神遗嘱”。

《墓畔回忆录:全三册》书籍简介 《墓畔回忆录》(Mémoires d'Outre-Tombe)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家、外交家​​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1768—1848)的自传体巨著,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自传文学的...(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夏多布里昂(1768—1848),著名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著有小说《阿达拉》《勒内》,长篇自传《墓畔回忆录》等。 . 译者简介 程依荣,毕业于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语教授。主要著作和译作有《法语构词宝典》《法语词汇学概论》《法语词汇研 究》《法国散文精选》《法国报刊文章选读》等。 管筱明,著名翻译家,出版编审。主要译著有《你好,忧愁》《包法利夫人》《忏悔录》《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王南方,毕业于北京大学,湘潭大学法语专业教授。长期从事法语教学、翻译与法国文学研究。 罗仁携,毕业于北京大学,湘潭大学法语专业教授。长期从事法语教学、翻译与法国文学研究。

目录
第一册
前言
卷一:我的青年时代,及士兵和旅人生涯
篇章一
篇章二
篇章三
篇章四
篇章五
篇章六
篇章七
篇章八
篇章九
篇章十
篇章十一
篇章十二
卷二:我的文学生涯
篇章十三
篇章十四
篇章十五
篇章十六
篇章十七
篇章十八
第二册
卷三:我的政治生涯
篇章十九
篇章二十
篇章二十一
篇章二十二
篇章二十三
篇章二十四
篇章二十五
篇章二十六
篇章二十七
篇章二十八
篇章二十九
篇章三十
篇章三十一
篇章三十二
篇章三十三
第三册
卷四:我的晚年生活,及对法国未来的思考
篇章三十四
篇章三十五
篇章三十六
篇章三十七
篇章三十八
篇章三十九
篇章四十
篇章四十一
篇章四十二
篇章四十三
附录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7)
《墓畔回忆录》金典台词(精选与解读)
夏多布里昂的语言以“诗意、深沉、充满哲思”著称,以下是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句子,反映了其对生命、时间、孤独的思考:
1. 关于​​生命的本质与死亡​​
“生命于我是不适合的,死亡于我也许更加相宜。”
解读:夏多布里昂一生经历多次挫折(家族没落、流亡、政治失意),这句话并非消极,而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他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对人生所有困顿的解脱”,是对“无法实现的理想”的接纳。
2. 关于​​时间与回忆​​
“把往昔留住,把现在留住,把未来留住,在追忆逝水年华中,我想重新爬上我的美好岁月的山坡……”
解读:时间对夏多布里昂而言,既是“摧毁者”(摧毁童年纯真、青春理想),也是“拯救者”(通过回忆让过去“重生”)。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抗争——用文字将“往昔”凝固,让“美好”永恒。
3. 关于​​孤独与存在​​
“一只斑鸠的啁啾将我从遐想中惊醒,它栖息在一棵白桦树顶端的树梢上。这神奇的声音使我蓦然记起父亲的庄园。我忘记刚刚目睹的灾难,突然回到过去的岁月,重新看见那些斑鸠嘶鸣的田野。”
解读:孤独是夏多布里昂一生的主题(童年丧母、青年流亡、晚年隐居),但他并未沉溺于孤独,而是通过“回忆”与“自然”(斑鸠、白桦树)找到“存在的意义”——孤独是“与自己对话”的契机,是“感受生命”的方式。
4. 关于​​理想与现实​​
“荣誉变成了我终生的偶像,我为它多次牺牲了安逸、快乐和财富。”
解读:夏多布里昂一生追求“荣誉”(文学声誉、政治地位),但最终发现“荣誉”是“虚假的表象”。这句话揭示了他的矛盾——既渴望被认可,又厌恶世俗的虚荣,体现了浪漫主义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5. 关于​​爱情与遗憾​​
“一切伟人都是由两种性格构成的,因为他们既有灵感,又能行动:一种性格酝酿计划,一种性格付诸实施。”
解读:夏多布里昂的爱情经历充满遗憾(如与姐姐吕西儿的感情、与艾夫斯一家的友谊),但他认为“爱情”是“灵魂的镜子”——通过爱情,他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与“世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