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魔山》书籍简介
《魔山》(Der Zauberberg)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4年,被誉为“20世纪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为背景,讲述大学生汉斯·卡斯托尔普(Hans Castorp)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肺病疗养院“魔山”滞留七年的经历。疗养院汇聚了欧洲各阶层的病态群体,成为观察人性、思想交锋与时代危机的微观世界。

​​核心内容与主题​​
​​时空的哲思​​
​​时间的异化​​:疗养院封闭的环境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汉斯对时间的感知逐渐扭曲,体现“永恒的瞬间”与“流逝的虚无”之矛盾。
​​疾病与死亡​​:结核病作为隐喻,象征资本主义文明的衰颓,疗养院成为“死亡之山”,折射人类面对生命脆弱时的精神困境。
​​思想交锋与意识形态批判​​
​​人文主义 vs 军国主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塞塔姆布里尼与普鲁士军官纳夫塔的辩论,揭示民主与极权、理性与狂热的冲突。
​​颓废与救赎​​:通过俄罗斯女子克拉芙吉亚的诱惑、荷兰富商皮佩尔科尔恩的颓废生活,探讨欲望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象征体系与艺术手法​​
​​魔山意象​​:疗养院既是物理空间,也是精神牢笼,象征欧洲知识分子在战前的迷茫与异化。
​​自然与超验​​:雪山、暴风雪等场景隐喻净化与毁灭的双重性,瓦尔普吉斯之夜的狂欢则暗含对旧秩序的颠覆。
​​历史与个人的交织​​
汉斯的成长从天真到觉醒,最终因一战爆发投身战场,映射一代青年从精神沉睡到参与历史暴力的命运转折。

《魔山》书籍简介 《魔山》(Der Zauberberg)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24年,被誉为“20世纪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为背景,讲述大学生汉斯·卡斯托尔普(Hans Castorp)在瑞士阿尔卑斯山肺病疗养院“魔山”滞留七年的经历。疗养院汇...(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以后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全球。1930年发表中篇《马奥与魔术师》。1939年发长篇《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魏玛》等。1947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寿辰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 1929年,由于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主要是由于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它作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地位一年比一年巩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抵达
三十四号
在餐厅里
第二章
洗礼钵和祖父的双重形象
在迪纳倍尔舅公家——关于汉斯·卡斯托普的品性德行
第三章
一本正经
早餐
愚弄·最后的晚餐·中断了的谈话
意大利撒旦
思想敏锐
多说了一句
当然,一位女士
阿尔宾先生
意大利撒旦不体面的建议
第四章
必要的采购
顺便说说时间
他试着讲法语
政治上的反感
希培
心理分析
怀疑与思考
席间对话
不断加剧的忧虑——两位祖父荡舟在黄昏时分
体温表
第五章
恒久不变的汤与恍然大悟
“我的天,我看见啦!”
自由
喜怒无常的水银柱
百科全书
关于人体的学问
钻研
死的舞蹈
瓦普吉斯之夜
第六章
变迁
又来一位
关于上帝之国和恶的解脱
勃然大怒,再加一点令人十分难堪
的情况
进攻失败了
神圣的事业

好样儿的士兵
第七章
海滨漫步
荷兰绅士佩佩尔科恩
“二十一点”
荷兰绅士佩佩尔科恩(续)
荷兰绅士佩佩尔科恩(完)
麻木不仁
妙乐盈耳
疑窦重重
狂躁
晴天霹雳
说不尽的经典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37)
经典台词及解析​​
(以下台词选自小说,部分为中文译本经典表述)
​​一、时间与存在​​
​​“人说时间是一条忘川,其实远方的空气也有同样的效力,你吸了它虽然还不像饮过这条忘川的水那样彻底忘记一切,但是却忘记得更加迅速。”​​
​​出处​​:第一章《到达》
​​解析​​:揭示疗养院对时间的扭曲,暗示肉体停滞与精神迷失的关联。
​​“年轻时日子过得慢,而晚年的岁月却消逝得越来越快,也必然是这种‘习惯于生活’造成的。”​​
​​出处​​:第四章《必要的购买》
​​解析​​:批判机械生活的虚无感,时间感知成为存在主义的隐喻。
​​二、生命与疾病​​
​​“疾病是一种乖张、放纵的生活形式。”​​
​​出处​​:第五章《永恒的汤汁》
​​解析​​:解构传统病态美学,揭露疾病背后的社会病态。
​​“死亡是一种幸福,是在痛苦不堪的徘徊后踏上归途,是严重错误的纠正。”​​
​​出处​​:第五章《死的舞蹈》
​​解析​​:以存在主义视角重构死亡,赋予其救赎意义。
​​三、艺术与道德​​
​​“艺术只要有激发作用,它就是道德的。”​​
​​出处​​:第五章《百科全书》
​​解析​​:为艺术的道德价值辩护,强调其唤醒人性的力量。
​​“音乐激发时间,它激发我们很好地享用时间……艺术只要有激发作用,它就是道德的。”​​
​​出处​​:第五章《音乐与时间》
​​解析​​:将音乐视为对抗虚无的武器,体现托马斯·曼对艺术的哲学思考。
​​四、战争与人性​​
​​“战争的炮火终于震醒了他……他奔赴前线,带着疗养院赋予的矛盾灵魂。”​​
​​出处​​:尾声
​​解析​​:象征一战对欧洲精神危机的催化,个体从沉睡到暴力的觉醒。
​​“通过喊‘人民’的名义,没有什么是不能发生的。”​​
​​出处​​:第五章《政治上可疑!》
​​解析​​:预言极权主义的煽动本质,批判集体无意识的危险。
​​五、爱情与欲望​​
​​“爱情是病,而疗养院是病上加病。”​​
​​出处​​:第三章《魔鬼的诱惑》
​​解析​​:揭示克拉芙吉亚对汉斯的精神腐蚀,爱情成为堕落的催化剂。
​​“欲望是永恒的汤汁,而道德只是调味剂。”​​
​​出处​​:第五章《永恒的汤汁》
​​解析​​:以烹饪隐喻人性,批判理性对欲望的压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