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创发一种观看的方法,书写一段文化的历史 1944—1968》书籍简介
《迷影:创发一种观看的方法,书写一段文化的历史 1944—1968》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前《电影手册》主编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的经典著作,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ISBN:9787307224896)。该书以“迷影”(Cinéphilie)为核心,聚焦1944年至1968年间的法国电影文化史,通过大量一手史料、私人档案、当事人谈话及电影文本分析,重构了一代“电影恋人”(如巴赞、侯麦、特吕弗、戈达尔等)的精神脉络与社会背景,探讨了“如何发现电影、观看电影、评论电影”的文化实践,被誉为“法国电影文化史的范本和力作”。
核心内容与特色
“迷影”的定义与文化意义:
德巴克将“迷影”定义为“对电影、电影导演、影评人及观影者的爱”,强调其不仅是“阅片无数”的狂热,更是一种“奉献身心”的文化实践——影迷通过交流、撰写评论、谒见导演、创刊办报甚至主持电影俱乐部,将电影升华为“严肃艺术”与“知识分子文化”的象征。他指出,正是这种“迷影文化”,让希区柯克、霍克斯、罗西里尼等导演在巴黎名重一时,成为“20世纪文化的创造者”。
法国迷影史的关键人物与事件:
书中以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达内等“电影恋人”为核心,巨细靡遗地描绘了他们的生命历程、热情理想与奋战事迹。例如:
巴赞(André Bazin)作为“电影手册派”的灵魂人物,其“场面调度”理论与“电影写实主义”对法国新浪潮影响深远;
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1954)被视为“新浪潮宣言”,批判传统电影的“虚假性”;
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精疲力尽》(1960)以“跳接”与“无因暴力”挑战电影语法,成为“现代电影”的标杆。
电影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德巴克通过分析这些影迷的创作与评论,探讨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他认为,迷影文化的核心是“将电影形式与内容统一”,例如巴赞强调“场面调度”(如希区柯克的《后窗》)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电影意义的本身”;戈达尔的“跳接”并非“破坏叙事”,而是“用形式表达内容的荒诞性”。
历史与现实的观照:
书中不仅还原了1944—1968年间的法国电影文化现场,更以“超越电影及其历史的眼界”审视这一时期的思想潮流(如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艺术形式(如新浪潮、新现实主义)。例如,德巴克指出,迷影文化的“狂热”与“虔诚”,本质上是“对现代性的反抗”——影迷通过电影“寻找精神家园”,对抗“异化”与“孤独”。
学术价值与读者评价
该书以“细腻精微的笔法”“令人惊叹的史料”和“开阔的历史视野”,成为“电影文化史的范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评价其“如巴赞一样,在电影和历史的‘辐辏地’持续关照和还原着这一群影响了当代巴黎、法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影迷”,蔡文晟(译者)的“深入、准确又富于灵性的译介”,让中国影迷得以“循踪历史及其复杂性”。豆瓣评分达9.1分,被读者称为“为热爱电影的人重述一种观看的方法,提供一种关于如何沉迷、如何创造乃至如何从过去获取某种永续精神力量的迷影路径”。
告读者
绪 论 迷影,一种观看方法的创发
第一章 一个戴天鹅绒鸭舌帽的圣徒
第二章 乔治·萨杜尔、《法国文学》与法国的斯大林电影
第三章 希区柯克事件
第四章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撰稿始末
第五章 道德是一桩攸关推轨的事
第六章 罗歇·泰耶尔正传
第七章 影评人贝尔纳·多尔特
第八章 恋女与恋影
第九章 通往现代之路
第十章 自迷影出走
结 论 塞尔日·达内:电影之子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溯源即在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