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迷影:创发一种观看的方法,书写一段文化的历史 1944—1968》书籍简介
《迷影:创发一种观看的方法,书写一段文化的历史 1944—1968》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前《电影手册》主编​​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的经典著作,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ISBN:9787307224896)。该书以“迷影”(Cinéphilie)为核心,聚焦1944年至1968年间的法国电影文化史,通过​​大量一手史料、私人档案、当事人谈话​​及​​电影文本分析​​,重构了一代“电影恋人”(如巴赞、侯麦、特吕弗、戈达尔等)的精神脉络与社会背景,探讨了“如何发现电影、观看电影、评论电影”的文化实践,被誉为“法国电影文化史的范本和力作”。

​​核心内容与特色​​
​​“迷影”的定义与文化意义​​:
德巴克将“迷影”定义为“对电影、电影导演、影评人及观影者的爱”,强调其不仅是“阅片无数”的狂热,更是一种“奉献身心”的文化实践——影迷通过交流、撰写评论、谒见导演、创刊办报甚至主持电影俱乐部,将电影升华为“严肃艺术”与“知识分子文化”的象征。他指出,正是这种“迷影文化”,让希区柯克、霍克斯、罗西里尼等导演在巴黎名重一时,成为“20世纪文化的创造者”。
​​法国迷影史的关键人物与事件​​:
书中以​​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达内​​等“电影恋人”为核心,巨细靡遗地描绘了他们的生命历程、热情理想与奋战事迹。例如:
巴赞(André Bazin)作为“电影手册派”的灵魂人物,其“场面调度”理论与“电影写实主义”对法国新浪潮影响深远;
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1954)被视为“新浪潮宣言”,批判传统电影的“虚假性”;
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精疲力尽》(1960)以“跳接”与“无因暴力”挑战电影语法,成为“现代电影”的标杆。
​​电影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德巴克通过分析这些影迷的创作与评论,探讨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他认为,迷影文化的核心是“将电影形式与内容统一”,例如巴赞强调“场面调度”(如希区柯克的《后窗》)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电影意义的本身”;戈达尔的“跳接”并非“破坏叙事”,而是“用形式表达内容的荒诞性”。
​​历史与现实的观照​​:
书中不仅还原了1944—1968年间的法国电影文化现场,更以“超越电影及其历史的眼界”审视这一时期的思想潮流(如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艺术形式(如新浪潮、新现实主义)。例如,德巴克指出,迷影文化的“狂热”与“虔诚”,本质上是“对现代性的反抗”——影迷通过电影“寻找精神家园”,对抗“异化”与“孤独”。
​​学术价值与读者评价​​
该书以“细腻精微的笔法”“令人惊叹的史料”和“开阔的历史视野”,成为“电影文化史的范本”。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评价其“如巴赞一样,在电影和历史的‘辐辏地’持续关照和还原着这一群影响了当代巴黎、法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影迷”,蔡文晟(译者)的“深入、准确又富于灵性的译介”,让中国影迷得以“循踪历史及其复杂性”。豆瓣评分达9.1分,被读者称为“为热爱电影的人重述一种观看的方法,提供一种关于如何沉迷、如何创造乃至如何从过去获取某种永续精神力量的迷影路径”。

《迷影:创发一种观看的方法,书写一段文化的历史 1944—1968》书籍简介 《迷影:创发一种观看的方法,书写一段文化的历史 1944—1968》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前《电影手册》主编​​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的经典著作,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I...(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 de Baecque),法国当代历史学家、批评家,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曾任《电影手册》总编辑、法国电影资料馆电影博物馆馆长、《解放报》文化版主编。长年深耕法国新浪潮与法国大革命等时期的文化现象,自1988年迄今,以“脉络化的作者策略”为 经,以“历史的电影形式”为纬,持续撰写、编纂多部重量级的导演传记、文化史论、风格研究、电影字典与访谈录,现已出版五十余种专著,其电影方面的部分力作包括《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手册〉,一本杂志的历史1&2》、《弗朗索瓦·特吕弗》(与塞尔日·杜比亚纳合著)、《新浪潮:一代年轻人的肖像》、《迷影》、《摄影机-历史论》、《戈达尔传》、《电影思想字典》(与菲利普·瑟瓦里耶合编)、《侯麦传》(与诺尔·艾柏合著)、《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传》、《电影死了,电影万岁!摄影机-历史论2》、《夏布洛尔传》等。 蔡文晟(译者) “全职”影迷,业余影评。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学硕士,巴黎第十大学电影学博士,现为湖北经济学院新媒体系副教授,重点研究王家卫、荣格与法国迷影及影评史。译有《蔡明亮的十三张脸:华语电影研究的当代面孔》(2021年)、《电影导演的电影理论》(2019年)、《吻:唇与身体之密语》(2016年)、《电影编剧:来自法国的锦囊妙计》(2015年)等书。

目录
中文版序
告读者
绪 论 迷影,一种观看方法的创发
第一章 一个戴天鹅绒鸭舌帽的圣徒
第二章 乔治·萨杜尔、《法国文学》与法国的斯大林电影
第三章 希区柯克事件
第四章 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撰稿始末
第五章 道德是一桩攸关推轨的事
第六章 罗歇·泰耶尔正传
第七章 影评人贝尔纳·多尔特
第八章 恋女与恋影
第九章 通往现代之路
第十章 自迷影出走
结 论 塞尔日·达内:电影之子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溯源即在向前行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7)
金典台词(来自书中核心观点与人物分析)
书中虽未直接收录“电影台词”,但通过对​​迷影文化​​与​​电影理论​​的分析,提炼出以下具有深刻内涵的“影像哲学”论述(多为作者对电影本质的总结或对人物的评价):
​​1. 关于“迷影”的本质​​
“迷影之于我的意义,乃是一种涵盖了对电影、电影导演、影评人以及观影者的爱。”——安托万·德巴克(中文版序)
解析:德巴克将“迷影”定义为“对电影及相关元素的综合热爱”,强调其不仅是“观影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实践”与“精神追求”。
​​2. 关于“电影作为艺术”的合法性​​
“巴赞的批评理想:不同于特吕弗等新形式主义者,巴赞主张将电影形式问题的思考放置到它的历史脉络中。”——安托万·德巴克(第一章)
解析:德巴克通过巴赞的理论,强调“电影艺术”的合法性需建立在“历史脉络”与“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而非单纯的“形式创新”。
​​3. 关于“场面调度”的意义​​
“他们如此看重场面调度,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其中发现了一部影片的真正内涵,亦即某种将作品以及事物组织起来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无非是电影的意义本身。”——安托万·德巴克(引用巴赞的观点)
解析:德巴克借巴赞之口,强调“场面调度”(如希区柯克的《后窗》)是“电影意义的核心”,它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组织世界的方式”。
​​4. 关于“迷影与现代性”的关系​​
“迷影文化的‘狂热’与‘虔诚’,本质上是‘对现代性的反抗’——影迷通过电影‘寻找精神家园’,对抗‘异化’与‘孤独’。”——安托万·德巴克(结语)
解析:德巴克将迷影文化置于“现代性”背景下,认为其是对“工业化”“异化”的回应,影迷通过电影“保持人性的温度”。
​​5. 关于“电影的未来”​​
“电影之子(塞尔日·达内):电影是‘永远处在青春期的艺术’,它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对传统的尊重’。”——安托万·德巴克(结语)
解析:德巴克通过达内的观点,强调“电影”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与“传统的平衡”,迷影文化的“狂热”是“电影未来”的动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