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者:汉英对照》书籍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J.D. Salinger)的成名作,首次出版于1951年,2025年由​​译林出版社​​推出汉英对照精装版,译者为​​孙仲旭​​。这部小说以16岁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的视角,讲述其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游荡三天的经历,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青春文学经典”,全球销量超8000万册,被《时代》杂志列为百部文学经典之一。

​​核心内容与主题​​
​​反叛与迷茫的青春​​:
霍尔顿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如学校里的“假模假式”、社交场合的矫饰),拒绝融入主流价值观。他幻想成为“麦田守望者”,在悬崖边守护孩童的纯真,象征对童年与自由的捍卫。
​​存在主义困境​​:
通过霍尔顿的独白,展现青少年对身份认同的焦虑:“我是谁?我该成为谁?”他既渴望成年后的自由,又恐惧成长带来的妥协与堕落。
​​社会批判与精神救赎​​:
小说揭露战后美国社会的物质主义与精神荒原,如“博物馆的木乃伊永不改变”隐喻僵化的成人世界。霍尔顿的流浪最终指向自我和解:接受不完美的现实,保留内心的纯粹。
​​汉英对照特色​​:
​​双语排版​​:中文译文由孙仲旭(《麦田》经典译者)精校,英文保留原作风貌,适合语言学习与文学鉴赏。
​​版本权威​​:塞林格之子授权版本,附赠英文原著选段音频,扫码可听。

《麦田里的守望者:汉英对照》书籍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J.D. Salinger)的成名作,首次出版于1951年,2025年由​​译林出版社​​推出汉英对照精装版,译者为​​孙仲旭​​。这部小说以16岁少年霍尔顿...(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J.D.塞林格(1919—2010),青年人的精神守望者,传奇的文学隐士。 塞林格从小聪慧却不适应学校教育,三进大学均以退学告终。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部时,才华被良师发掘,开始写作。 1942年,23岁的塞林格入伍。两年后,他怀揣《麦田里的守望者》手稿参加诺曼底登陆战,九死一生。 1951年,塞林格32岁,打磨了十年的《麦田》终于问世,甫一出版便引起轰动,小说主人公少年霍尔顿一时成为精神偶像。 就在名声大噪时,他选择逃离公众视野,隐居僻地,余生成为传说。


经典金句(28)
对虚伪的批判​​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The mark of the im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die nobly for a cause, while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an is that he wants to live humbly for one.”
——揭示社会对“成功”的扭曲定义。
​​“人们总是为错误的东西鼓掌。”​​
“People always clap for the wrong things.”
——对大众盲从的讽刺。
​​纯真的守护​​
​​“有那么一群小孩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抓住那些快要掉下悬崖的孩子。”​​
“Anyway, I keep picturing all these little kids playing in a big field of rye…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全书核心隐喻,象征对童年纯真的捍卫。
​​“你不能阻止孩子们长大,但可以教他们面对肮脏的世界而不变得肮脏。”​​
“You can’t stop kids from growing up, but you can teach them to face a dirty world without becoming dirty adults.”
——霍尔顿与妹妹菲比的对话,点明成长本质。
​​孤独与自我和解​​
​​“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I’m quite illiterate, but I read a lot.”
——以自嘲掩盖对理解的渴望。
​​“人生是场球赛,但只有强者才配按规则玩,弱者连球赛都算不上。”​​
“Life is a game, boy. Life is a game that one plays according to the rules.”
——对规则与生存法则的矛盾态度。
​​诗意与哲思​​
​​“你出生的时候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笑着,周围的人在哭!”​​
“You were born, and everybody was sort of sad… and you die, and everybody’s sort of happy.”
——对生命荒诞性的感叹。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Remember what should be remembered, and forget what should be forgotten. Change what can be changed, and accept what can’t.”
——成长中的生存智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