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书籍简介
作者与创作背景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Life & Times of Michael K)是南非作家J.M.库切(J.M. Coetzee)于198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获当年度英国布克奖,并成为库切文学生涯的里程碑之作。库切以反后殖民文学著称,其作品深刻反思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与殖民历史,关注被压迫者的生存困境。小说创作于南非种族冲突激化的1980年代初,库切通过主人公迈克尔·K的流浪经历,影射南非社会对底层群体的系统性压迫。
内容梗概
逃亡与生存:
迈克尔·K是一名天生兔唇的园丁,与病重的母亲安娜相依为命。为完成母亲返乡的遗愿,他自制小推车带母亲离开开普敦,却在种族隔离政策下因无通行证屡遭盘剥。母亲途中去世后,K带着骨灰继续流浪,历经政府军劫掠、集中营劳役、农场剥削,最终逃入山林,以种植南瓜为生,追求最低限度的自由。
抗争与妥协:
K拒绝融入战争与权力体系,以沉默对抗压迫。他多次被囚禁、奴役,却始终坚守对土地和自然的归属感。小说结尾,K在海边幻想乘飞机逃离,暗示对自由的永恒渴望。
核心主题
反战与个体困境:通过K的遭遇,揭露战争对平民的摧残,批判权力对个体自由的剥夺。
后殖民批判:以K的“他者”身份,映射南非黑人与白人共同的历史创伤,呼吁种族和解与主体间性平等。
自然与文明对立:K的园艺理想象征对原始自然的回归,反衬现代文明对生命的异化。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书籍简介 作者与创作背景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Life & Times of Michael K)是南非作家J.M.库切(J.M. Coetzee)于198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获当年度英国布克奖,并成为库切文学生涯的里程碑之作。库切以反后殖民文学著称,其...(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库切,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并于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任职于阿德莱德大学。从2000年的获奖者高行健开始,到其后的奈保尔、凯尔泰斯,直到今天的库切,瑞典皇家学院连续4年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第三世界国家的作家或者有第三世界国家背景的移民作家,这既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国际化的视野,也对应了近年来移民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热潮。主要作品有《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彼得堡的大师》、《童年》、《耻》、《青春》、《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等。库切曾获得包括布克奖在内的多种文学奖项,并于2003年获膺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后记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他和他的人(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
(展开全部)第二章
第三章
后记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他和他的人(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
经典金句(16)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与哲思解析
关于自由与压迫
“自由不仅仅是没有枷锁,而是能够走自己的路。”
——揭示自由的本质是自主选择,而非被动生存。
“战争是万有之父,也是万有之王。他有时造就奴隶无数,有时却造就自由解放的人群。”
——引用赫拉克利特名言,辩证揭示战争的双重性,暗示压迫与反抗的共生。
关于沉默与抗争
“他沉默,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他知道语言已被权力污染。”
——K的沉默是对殖民话语的无声反抗,象征弱势群体对权威的质疑。
“当冰雪覆盖我的坟墓,愿这世界记住:真正的恐怖源于人心,而非血肉之躯。”
——直指种族隔离制度下人性的扭曲,批判制度性暴力。
关于生存与尊严
“我是一个园丁。我只需要泥土、种子和阳光。”
——K的朴素宣言,强调生命最本质的需求,反抗物质与权力的异化。
“他们可以夺走我的一切,但夺不走我种南瓜的权利。”
——以园艺为隐喻,展现对生命尊严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