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论语集释(全四册)》书籍简介
《论语集释(全四册)》是清代学者程树德编纂的《论语》研究集大成之作,由中华书局2014年整理出版(ISBN:9787101092295),隶属于《新编诸子集成》丛书(旨在整合历代子书校勘成果,为学术研究提供完备文献基础)。
1. 内容结构
全书分四册,按《论语》原篇章结构编录,涵盖《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二十卷内容。书中汇集汉代至清末逾六百种典籍的注释成果(如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朱熹《论语章句集注》等),并按“考异、考证、集解、古注”等体例系统梳理文本脉络,兼具版本校勘与义理阐释。
2. 版本特色
文献价值:征引浩博,所引书目达680种(涉及经史子集四部),几乎囊括清以前《论语》学的所有重要著作,是《论语》研究的“百科全书”;
体例创新:突破传统注经的“门户之见”,将考据与义理结合,梳理《论语》学的发展脉络,展现各时期注疏的特色;
阅读友好:采用简体横排形式,保留传统注经体例的同时优化版式,兼顾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需求。
3. 推荐理由
对学术研究者:是《论语》学的核心参考资料,可系统了解历代注疏的演变与观点;
对普通读者:通过汇集的经典注释,能更深入理解《论语》的原文内涵与思想精髓。
《论语集释(全四册)》书籍简介 《论语集释(全四册)》是清代学者程树德编纂的《论语》研究集大成之作,由中华书局2014年整理出版(ISBN:9787101092295),隶属于《新编诸子集成》丛书(旨在整合历代子书校勘成果,为学术研究提供完备文献基础)。 1. 内容结构 全书...(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程树德,现代著名学者,著有《论语集释》、《九朝律考》等。
目录
第一册
自序
凡例
卷一学而上
卷二学而下
卷三为政上
卷四为政下
卷五八佾上
卷六八佾下
卷七里仁上
卷八里仁下
卷九公冶上
卷十公冶下
第二册
卷十一雍也上
卷十二雍也下
卷十三述而上
卷十四述而下
卷十五泰伯上
卷十六泰伯下
卷十七子罕上
卷十八子罕下
卷十九�党上
卷二十�党中
卷二十一�党下
第三册
卷二十二先进上
卷二十三先进下
卷二十四颜渊上
卷二十五颜渊下
卷二十六子路上
卷二十七子路下
卷二十八宪问上
卷二十九宪问中
卷三十宪问下
第四册
卷三十一卫灵公上
卷三十二卫灵公下
卷三十三季氏
卷三十四阳货上
卷三十五阳货下
卷三十六微子上
卷三十七微子下
卷三十八子张
卷三十九尧日
卷四十惩引书目表
(展开全部)自序
凡例
卷一学而上
卷二学而下
卷三为政上
卷四为政下
卷五八佾上
卷六八佾下
卷七里仁上
卷八里仁下
卷九公冶上
卷十公冶下
第二册
卷十一雍也上
卷十二雍也下
卷十三述而上
卷十四述而下
卷十五泰伯上
卷十六泰伯下
卷十七子罕上
卷十八子罕下
卷十九�党上
卷二十�党中
卷二十一�党下
第三册
卷二十二先进上
卷二十三先进下
卷二十四颜渊上
卷二十五颜渊下
卷二十六子路上
卷二十七子路下
卷二十八宪问上
卷二十九宪问中
卷三十宪问下
第四册
卷三十一卫灵公上
卷三十二卫灵公下
卷三十三季氏
卷三十四阳货上
卷三十五阳货下
卷三十六微子上
卷三十七微子下
卷三十八子张
卷三十九尧日
卷四十惩引书目表
经典金句(32)
纠错 补充反馈
《论语集释(全四册)》金典台词(《论语》原文精选)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语言简练深刻,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与道德准则。以下是《论语集释》中收录的部分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台词(按《论语》篇章分类):
1. 《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读:学习后温习是快乐的,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快乐的,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这是君子的修养。强调“学习”“友情”“豁达”的重要性,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读: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能悟出新的见解、新的收获,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强调“复习”与“创新”的结合,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2. 《为政》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强调“诚实”的重要性,反对不懂装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解读: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儒家“恕道”的核心,倡导换位思考与尊重他人。
3. 《里仁》篇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解读:早晨领悟了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是值得的。强调“真理”的重要性,体现孔子对“道”的执着追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解读:看见贤人,就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强调“自我反省”与“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
4. 《雍也》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解读: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用水的灵动比喻智慧,用山的稳重比喻仁德,体现孔子对“智”与“仁”的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解读: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强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
5. 《述而》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解读: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跟着做,了解他们的缺点,自己注意改正不犯。强调“谦虚”与“学习他人”的重要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述而》)
解读: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三军可以夺取统帅,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是不能被夺取的。强调“志向”的坚定性与“责任”的重要性。
6. 《子罕》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解读:同上(《述而》篇),再次强调“志向”的不可动摇。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解读: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