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理智与情感》书籍简介
《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于1811年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被誉为“现代爱情小说的奠基之作”。小说以18世纪末英国乡绅社会为背景,通过达什伍德家两姐妹埃莉诺与玛丽安的婚恋故事,探讨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及婚姻的经济本质。
核心内容与主题
人物性格与命运对比
埃莉诺·达什伍德:理智克制的长女,面对爱情与困境时隐忍内敛。她深爱爱德华却因对方已订婚而压抑情感,最终以坚守赢得幸福。
玛丽安·达什伍德:感性热情的次女,追求浪漫爱情却遭浪荡子威洛比背叛,经历心碎后学会理性妥协,嫁给忠厚的布兰登上校。
姐妹对比:通过两人截然不同的婚恋选择,展现“理智”与“情感”的辩证关系,最终指向平衡之道。
社会批判与女性困境
经济依附性:女性因无财产继承权被迫依附婚姻(如玛丽安因贫困接受布兰登上校的求婚)。
门第与虚伪:揭露贵族阶层的势利(如露西·斯蒂尔为利益攀附爱德华)和道德虚伪(如威洛比的始乱终弃)。
叙事艺术与语言风格
反讽与幽默:通过对话与情节设计讽刺社会偏见(如詹宁斯太太的八卦推动剧情发展)。
心理描写:细腻刻画女性在情感压抑中的内心挣扎(如埃莉诺得知爱德华婚约时的隐忍)。
文学地位与影响
奥斯汀的处女作奠定其“社会风俗喜剧”风格,为《傲慢与偏见》等后续作品提供创作范式。
被司各特誉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弗吉尼亚·伍尔芙称其为“女性心灵的解剖师”。
《理智与情感》书籍简介 《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于1811年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被誉为“现代爱情小说的奠基之作”。小说以18世纪末英国乡绅社会为背景,通过达什伍德家两姐妹埃莉诺与玛丽安的婚恋故事,探讨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他是个学问渊博的牧师,妻子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奥斯丁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是家庭的优良条件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显示了她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住了四年左右,他在该地去世,于是奥斯丁和母亲、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1809年再搬到乔登。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治疗,可是医治无效,不幸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她终生未婚,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奥斯丁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至于《诺桑觉寺》,作者生前没有出书。以上这三部是奥斯丁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
她的后期作品同样也是三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都是作者迁居乔顿以后所作。前两部先后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劝导》,因为作者对原来的结局不满意,要重写,没有出版过。她病逝以后,哥哥亨利·奥斯丁负责出版了《诺桑觉寺》和《劝导》,并且第一次用了简·奥斯丁这个真名。
经典金句(30)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及解析
(以下台词均出自原著,部分为中文译本经典表述)
一、理性与情感的辩证
“一个女人要是不幸聪明得什么都懂,那就必须同时懂得怎么伪装成什么都不懂。”
出处:埃莉诺对玛丽安的告诫。
解析: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智慧——理性需披上克制的伪装以自保。
“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纵使狂风暴雨,也绝不动摇。”
出处:玛丽安对真爱的信念。
解析:批判功利婚姻观,强调情感纯粹性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婚姻与经济的现实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出处:小说开篇的讽刺性宣言。
解析:直指婚姻作为经济契约的本质,奠定全书的批判基调。
“没有财产的婚姻是荒谬的,而没有爱情的财产则是可耻的。”
出处:埃莉诺对婚姻的反思。
解析:平衡物质与情感的婚恋观,体现奥斯汀的进步性。
三、女性觉醒与成长
“我宁愿在乡下过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在伦敦当阔太太却失去自我。”
出处:玛丽安拒绝虚伪社交的宣言。
解析:展现女性对精神独立的追求,呼应浪漫主义思潮。
“时间会解释一切,而我们需要的是耐心。”
出处:埃莉诺面对困境时的自勉。
解析:强调理性克制与时间疗愈的力量,消解情感冲动。
四、人性与社会讽刺
“虚荣与骄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骄傲多半源于对自己的评价,虚荣则关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出处:布兰登上校对人性弱点的剖析。
解析:解构社交表象下的虚伪心理,深化社会批判。
“婚姻市场里,淑女们的才艺不过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出处:詹宁斯太太对婚配现实的讽刺。
解析:揭露女性才能被物化为婚姻筹码的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