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李清照:增订本》书籍简介
《李清照:增订本》是徐培均(1928—2019,国内知名李清照、秦观研究专家)的代表作,2025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020191499)。本书是李清照传记中的经典版本,以简洁优美的文字与扎实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系统勾勒了这位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传奇人生。
核心内容与特色
生平脉络清晰:
全书以时间为线索,涵盖李清照从少女时期(齐鲁名门、书香教养)到南渡之后(国破家亡、丧夫之痛、晚年孤苦)的全部生命历程,重点呈现其与赵明诚的婚姻生活、共同研究金石书画的学术志趣,以及战乱流离中的精神坚守。
新增史料与笺注:
此次增订在旧稿基础上,补充了李清照经典诗词笺注(如《声声慢》《一剪梅》等名篇的逐句解读)及生平史料选辑(涵盖宋、元、明、清四代文献对李清照的评价与记载),使读者能从生平、作品、原始文献三个维度全面了解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精神世界。
装帧与收藏价值:
全书采用精装双封、双色印刷,收录数十幅李清照画像及相关史料高清彩色插图(如宋代《易安居士像》、明清时期文人题咏手迹等),兼具阅读价值与收藏价值。
《李清照:增订本》书籍简介 《李清照:增订本》是徐培均(1928—2019,国内知名李清照、秦观研究专家)的代表作,2025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ISBN:9787020191499)。本书是李清照传记中的经典版本,以简洁优美的文字与扎实严谨的史料为基础,系统勾...(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徐培均(1928—2019),李清照、秦观研究专家。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后在上海越剧院任编剧。1982年调上海社科院,任古典文学室主任、研究员,兼上海作协古典组组长、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全国秦少游研究学会会长等职。著有《李清照》《李清照集笺注》《淮海居士长短句校注》《淮海集笺注》《秦少游年谱长编》等。
目录
生平
一 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三
二 家庭的教养与环境的涵育 八
三 南渡之前 一六
少女的天真 一六
美满的婚姻 二〇
海棠黄菊咏离居 二四
家庭矛盾与政治斗争 三〇
归来堂上的乐趣 三五
在莱州和淄州 四二
四 南渡之后 四七
国破家亡 四七
丧夫之痛 五五
奔亡道中 六〇
深沉的乡思 六七
改嫁的悲剧 七一
孤苦凄凉的晚年 七六
五 词“别是一家” 八五
六 易安词的艺术特色 九二
七 诗、散文及其他 九九
八 结语 一〇八
作品
点绛唇(蹴罢秋千) 一一五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一二〇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一二七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三三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一四四
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 一五二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一五九
念奴娇(萧条庭院) 一六七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一七六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一八九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一九八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二〇六
声声慢(寻寻觅觅)二一六
史料
宋 二二九
元 二五二
明 二五五
清 二七四
(展开全部)一 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三
二 家庭的教养与环境的涵育 八
三 南渡之前 一六
少女的天真 一六
美满的婚姻 二〇
海棠黄菊咏离居 二四
家庭矛盾与政治斗争 三〇
归来堂上的乐趣 三五
在莱州和淄州 四二
四 南渡之后 四七
国破家亡 四七
丧夫之痛 五五
奔亡道中 六〇
深沉的乡思 六七
改嫁的悲剧 七一
孤苦凄凉的晚年 七六
五 词“别是一家” 八五
六 易安词的艺术特色 九二
七 诗、散文及其他 九九
八 结语 一〇八
作品
点绛唇(蹴罢秋千) 一一五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一二〇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一二七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三三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一四四
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 一五二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一五九
念奴娇(萧条庭院) 一六七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一七六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一八九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一九八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二〇六
声声慢(寻寻觅觅)二一六
史料
宋 二二九
元 二五二
明 二五五
清 二七四
经典金句(12)
纠错 补充反馈
《李清照:增订本》金典台词(诗词名句)及解读
李清照的诗词以婉约细腻、情感真挚著称,其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折射出两宋之交的社会变迁与女性精神的高度。以下是书中收录的最具代表性诗词名句及解读:
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解读:此句是李清照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她以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壮,讽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行为,表达了对“英雄气节”的推崇。诗句用词激昂,打破了婉约词风的柔弱,展现了女性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寻寻觅觅》)
解读:开篇七组叠字,从“动作”(寻寻觅觅)到“环境”(冷冷清清),再到“心境”(凄凄惨惨戚戚),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凄清愁苦的氛围。这种“化抽象为具象”的手法,将李清照晚年丧夫、国破家亡的孤独与悲痛,刻画得入木三分,被誉为“古代词史上最凄美的开篇”。
3.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解读:此句以自然景象(落花流水)映射内心相思,用“绿肥红瘦”的对比,巧妙表达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将抽象的“相思之愁”转化为具体的“花叶变化”,成为婉约词中“情景交融”的经典范例。
4.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春晚》)
解读: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沧桑巨变后的沉痛心境。“物是人非”点出国破家亡的现实,“事事休”则表达了“一切美好都已消逝”的绝望,“欲语泪先流”更将“无法言说的悲伤”具象化为“泪水先流”的细节,展现了李清照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感性。
5.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桂花》)
解读:表面咏桂,实则借花喻人。桂花不凭借“浅碧深红”的艳丽色彩,却因“清香”成为“花中第一流”,象征着李清照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文人风骨。此句与张九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相似的精神内涵,但更具“傲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