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离婚指南》书籍简介
《离婚指南》是中国当代作家苏童(1963- )的中篇小说集,收录了《离婚指南》《妻妾成群》《红粉》等经典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ISBN:9787020053629)。其中,同名小说《离婚指南》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以婚姻困境与精神危机为核心,通过主人公杨泊的离婚经历,探讨了现代婚姻中的“厌倦”“虚无”与“生存意义”等命题。
核心情节
小说以冬季的北风为背景,讲述了30岁的杨泊因长期受困于婚姻的“凝滞与酸臭”,向妻子朱芸提出离婚的故事:
婚姻的“厌倦循环”:杨泊与朱芸结婚五年,生活陷入“取牛奶-上班-回家-带孩子”的重复模式。朱芸的“饭粘子”形象(不修边幅、唠叨)、婚后性生活的迁就,以及杨泊对“过去甜言蜜语”的怀念,让他逐渐对婚姻产生“厌烦”,最终演变为“仇恨”。
离婚的“拉锯战”:杨泊提出离婚后,朱芸以“自杀”(跳楼、吞安眠药)、“闹单位”“要分手费”等方式激烈反抗,甚至联合兄弟殴打杨泊。两人的“离婚博弈”持续数月,从冬季拖到春季。
第三者的“催化”:杨泊与“与众不同”的俞琼(情人)的婚外情,本以为是“理想的出口”,却发现俞琼同样“任性、虚荣”,甚至要求他用发夹划伤朱芸的脸(模仿朱芸对他的伤害)。这场婚外情不仅没有解决婚姻问题,反而让杨泊陷入更深的“幻灭”。
结局的“妥协”:杨泊最终因“怕出人命”“无法改变现状”放弃离婚,带着儿子去书店选购哲学书籍,却看到老靳(他的哲学老师)的《离婚指南》,愤怒地将书摔在柜台上——他意识到“婚姻是狗屁,生活是狗屁”,但依然无法逃脱。
主题与风格
主题:小说通过杨泊的离婚经历,揭示了现代婚姻的“虚无本质”——无论是“厌倦”“第三者”还是“哲学思考”,都无法真正解决婚姻中的问题。苏童用“凝滞的酸臭”“木乃伊女尸”等意象,将婚姻的“无意义”具象化,引发读者对“生存意义”的反思。
风格:苏童的写作以“先锋性”与“苍凉感”著称,《离婚指南》延续了这一风格。他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婚姻中的“琐碎”(如朱芸的唠叨、杨泊的失眠),将“绝望”与“悲伤”融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让读者感受到“深入骨髓的阴冷”。
《离婚指南》书籍简介 《离婚指南》是中国当代作家苏童(1963- )的中篇小说集,收录了《离婚指南》《妻妾成群》《红粉》等经典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ISBN:9787020053629)。其中,同名小说《离婚指南》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以婚姻困境与精神危机为核心,通过主...
(展开全部)苏童(1963-)
江苏苏州人,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1984年后一度担任《钟山》编辑。写于1986年秋冬之交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为其第一部中篇小说。迄今已发表作品百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妻妾成群》、《红粉》、《罂粟之家》、《骑兵》,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武则天》等。
苏童的小说以“金句少、意境深”著称,《离婚指南》中的台词多为“生活化的抱怨”或“哲学化的反思”,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主要是厌烦,厌烦的情绪一天天恶化,最后成为仇恨。有时候我通宵失眠,我打开灯看见你睡得很香还轻轻打鼾,你的睡态丑陋极了,那时候我希望有一把真正的手枪,假如我有一把真正的手枪,说不定我会对准你的脸开枪。” —— 杨泊对朱芸的“内心独白”(小说核心台词)
解读:这句话直接点明了杨泊离婚的“根源”——对婚姻的“厌倦”。他不是因为“第三者”或“朱芸的过错”而离婚,而是因为“睡态丑陋”“打鼾”等“琐碎细节”积累的“厌烦”,最终演变为“仇恨”。这种“无理由的厌倦”,正是现代婚姻中最常见的“精神危机”。
“知道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 老靳(杨泊的哲学老师)对杨泊的“调侃”
解读:老靳是“离过两次婚的成功人士”,却依然无法逃脱婚姻的“虚无”。这句话不仅是对杨泊的“安慰”,更是对所有“试图用道理解决婚姻问题”的人的“讽刺”——婚姻的“无意义”,不是“道理”能解决的,而是“生活本身”的本质。
“他突然感到颓丧,而且体会到某种幻灭的情绪。他讨厌人群,可俞琼并不理会。‘他突然感到颓丧,而且体会到某种幻灭的情绪。’” —— 杨泊与俞琼约会的“心理描写”
解读:俞琼是杨泊眼中的“白月光”,但约会时的“商场鞋帽柜台”“人群”让杨泊感到“颓丧”。这句话揭示了“第三者”的“虚幻性”——他们并非“理想的出口”,而是“另一个婚姻的重复”,甚至比原来的婚姻更“沉重”。
“生存比思想更加重要,你能从我这里得到的,在现实中全部化为乌有。思想是什么?是狗屁,是粪便,是一块被啃得残缺不全的西瓜皮。” —— 老靳对杨泊的“忠告”
解读:老靳曾是“哲学老师”,却最终“不再谈哲学”,转而“卖西瓜”。这句话是他对“思想与生存”的“妥协”——在“生存”面前,“思想”是“狗屁”,是“无用的”。杨泊虽然“不愿意搞阴谋”,但最终还是“妥协”了,因为他“怕出人命”“无法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