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老子》(《道德经》)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老子(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成书时间​​:约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年代尚无定论,但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可推算其成书不晚于战国中前期。
​​书名由来​​:原名《老子》(因作者姓李名耳,字聃),后因内容以“道”为核心,故又称《道德经》。
​​版本与传播​​:全球翻译版本超1000种,是中国被翻译语言最多的古代哲学著作之一;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道德经》成为道教核心经典。
2. ​​内容结构与核心思想​​
《道德经》是一部​​哲理诗​​,全文约5000字,以“道”为核心,探讨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本质规律,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存在的客观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万物皆由“道”衍生,遵循“道法自然”的法则。
​​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反对过度干预,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和谐。
​​辩证法思想​​: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与转化,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认为矛盾双方可相互转化。
​​民本与节俭​​: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七十七章),批判统治者“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剥削行为,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以简驭繁。
3. ​​历史影响​​
​​思想传承​​:《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奠基之作,与儒家、佛家思想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庄子的思想即源于老子,形成“道家”学派。
​​文化符号​​:老子被道教尊为“太上老君”,《道德经》成为道教的根本经典,其“无为”“自然”等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世界影响​​:《道德经》被译为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是全球范围内传播最广的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视为“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之一(与古希腊哲学并列)。

《老子》(《道德经》)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老子(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成书时间​​:约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年代尚无定论,但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可推算其成书不晚于战国中前期。...(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黄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或清代道士。 根据《乐育堂语录》的序文,黄元吉先生是元代人,平时遁形隐迹,直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才聚徒讲学。然以此言之,黄元吉在世之寿几近千岁,并不合理。《乐育堂语录》序文所提到的元代黄元吉与清代黄元吉应非同一人。《新译乐育堂语录》的作者戈国龙所持的态度是“从学术的立场上说,则凡无有确切证据的事,都要存疑,也许两人同名纯属巧合吧!” 黄元吉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2年)在四川富顺设“乐育堂”讲课传授道学十余年。于清光绪年间讲解《道德经》,后经整理成《道德经讲义》,于光绪十年(1884年)刊刻发行。 关于黄元吉的辞世,比较详细的叙述在李乐俅的《访道语录》:“黄元吉祖师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另外,根据黄元吉的门人流传,黄元吉是在众弟子簇拥中,将肉身化为清风而去。 黄元吉一生传奇异闻甚多,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传统内丹集大成者。自黄元吉之后,“天府乐育堂”一派在各地开枝散叶。黄元吉在四川讲课的内容,被门人编纂成书,对于现代道家内丹的修炼仍旧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力。 根据门人所述,黄元吉是属于道家隐仙派。其法脉传承为:广成子→黄帝→岐伯天师→老子→尹喜→麻衣道者→陈抟→火龙真人→黄元吉。 黄裳生平于乐育堂传授之讲述,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然已经失佚。


经典金句(18)
《老子》金典台词(经典语录及解读)
《道德经》语言凝练、寓意深刻,以下是​​最具代表性的金典句子​​(结合原文与现代解读):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解读​​:能用言语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用名称界定的“名”,不是永恒的“名”。“道”是超越语言与概念的终极真理,强调“不可言说”的哲学境界。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八章)
​​解读​​:最高的善如同水,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抢。“水”象征谦逊、包容与无私,老子以此倡导“不争”的处世哲学——真正的强大在于“利他”而非“争强”。
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
​​解读​​:灾祸中隐藏着福气,福气中潜伏着灾祸。福祸并非绝对,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老子以此提醒人们:顺境中要戒骄戒躁,逆境中要百折不挠。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
​​解读​​: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自知”比“知人”更难,也更重要——只有清醒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5.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
​​解读​​:自然的规律是“损减有余以补充不足”(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而人类的行为却相反(如富者更富、贫者更贫)。老子以此批判社会的“不公平”,倡导“均平”的价值观。
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
​​解读​​:最柔软的东西(如水、空气),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如岩石、金属)。“柔弱”并非软弱,而是“坚韧”的另一种表现——老子以此强调“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
7.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
​​解读​​:功成名就后主动退隐,是符合“天之道”的做法。老子反对“贪功恋位”,认为“过犹不及”,只有“适可而止”才能长久。
8.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解读​​:人遵循地的规律,地遵循天的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遵循自然的规律。“自然”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老子以此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