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老师好美》是当代作家​​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小说月报·原创版》2014年第9—10期,2014年7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续有2016年、2018年再版)。小说灵感源自2009年贵阳一起真实的师生恋凶杀案,主要讲述了一名女班主任与两名男学生陷入隐秘的师生三角恋。这段禁忌关系最终导致一名学生被杀,另一名学生成为凶手,三人共同走向毁灭的悲剧结局。

《老师好美》是当代作家​​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小说月报·原创版》2014年第9—10期,2014年7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续有2016年、2018年再版)。小说灵感源自2009年贵阳一起真实的师生恋凶杀案,主要讲述了一名女班主任与两名男学生陷入隐秘的师生三角恋。这段禁忌关系最终...(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0)
《老师好美》书籍简介
《老师好美》是当代作家​​严歌苓​​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小说月报·原创版》2014年第9—10期,2014年7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后续有2016年、2018年再版)。小说灵感源自2009年贵阳一起真实的师生恋凶杀案,以校园为背景,讲述了一段令人唏嘘的禁忌之恋:36岁单身离异的女班主任​​丁佳心​​,与两位花样少年——优等生​​邵天一​​(17岁)、转学生​​刘畅​​(18岁)跨越年龄鸿沟,陷入隐秘而炽烈的情感纠葛。这场不伦之恋最终反噬青春与生命,刘畅因嫉妒杀死邵天一,丁佳心也因舆论谴责与道德审判走向悲剧结局。
小说通过“畸恋”故事探讨​​社会悲剧​​的内核:个人情感与社会伦理的冲突、高考重压下青少年的情感缺失、不同阶层家庭(商人、工人、知识分子)的情感困境,以及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矛盾。严歌苓以细腻激情的笔触、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揭开女性感情的朦胧面纱,描绘情欲背后复杂的人性世界,是其首次聚焦中学校园的题材尝试,也是其“雌性书写”的嬗变之作。
《老师好美》经典台词
严歌苓的语言以​​细腻、哲理、贴近生活​​著称,《老师好美》中的台词多围绕青春痛苦、教育反思、人性矛盾展开,以下是书中被广泛引用的经典句子:
​​关于青春与痛苦​​:“你的眼睛那么透明,什么也不掩藏,痛苦就盛在那里面。我相信班里绝大部分同学都在经受同样的痛苦,所幸他们不如你敏感,不如你娇气,或者他们把悬梁刺股的古老书呆子精神太当真,当做读书人的传统美德,总之没人像你那样把痛苦摊晒出来。因此你眼神中的痛苦是全班的,是全年级的,你替不敢痛苦的同学痛苦。”(——丁佳心对邵天一的观察,揭示青少年痛苦的普遍性与隐秘性)
​​关于教育的功利性​​:“中国几千年的语文艺术,多么美妙,到此就剩下主语、谓语、宾语的对错,剩下某道题得三分或某道题失两分的算计。这样功利的课程,别说你们这些十七岁的孩子满心寡味,连我这个教学十多年的语文教师,一整堂课都找不到一个兴奋点。”(——丁佳心对语文教学的反思,批判应试教育对文学美感的消解)
​​关于“心”的定义​​:“心,并不指心脏,心是一个生命除了肉体存在的一切存在。那个存在不跟你要吃的、要喝的,但它要除了吃喝之外的一切,连你的梦它都要;因此它是生命的生命。那就是心。心的疼痛便是生命的生命在疼痛。”(——丁佳心在教学论文中对“心”的诠释,成为其与学生情感联结的精神纽带)
​​关于模拟与现实​​:“模拟这是个什么都能模拟的时代。你哈哈大笑起来,嘲笑你土头土脑的丁老师,生活中一定缺乏太多的模拟,而模拟多么美妙!你这代人什么都可以模拟——在电脑和游戏机上,甚至在手机上,模拟战争、爱情、杀戮、生死……到终了,游戏和现实,不知谁模拟了谁。现在你站在被告席上,一切都真真切切,模拟结束了。”(——丁佳心对刘畅的劝诫,暗示虚拟情感与现实犯罪的界限)
​​关于爱情的盲目性​​:“肉体存在之外的一切存在”(对“心”的延伸,强调情感对生命的支配作用);“似乎、宛若、仿佛”(丁佳心指导学生写作时,强调去除虚饰,追求真实情感的表达,暗喻其对师生关系的自我欺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