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书籍简介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是金观涛(哲学家、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与华国凡(科学家)合著的跨学科经典著作,初版于1983年,2025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新版(豆瓣评分9.1)。该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三论”)为核心,结合科学史与交叉学科案例,将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理解复杂世界的思维工具”。
核心内容与特色
理论框架:以“可能性空间”为核心,构建控制论基础——控制是“通过选择缩小可能性空间”的过程,包含随机控制、有记忆控制、共轭控制、负反馈调节等模型;提出“信息是可能性空间缩小的过程”,区别于传统信息论,构建“信息-控制联动模型”
。
方法论构建:提出“黑箱认识论”(将未知系统视为“黑箱”,通过输入输出反推内部规律,如孟德尔豌豆实验、AI神经网络训练)、“质变模型”(用突变理论解释渐变与飞跃的质变规律,如雷峰塔拆除的不同方式)、“系统演化理论”(阐释因果网络、稳态结构、自组织机制的相互作用)
。
应用与融合:通过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案例,展示控制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恒温器调节、老鹰逐兔的负反馈机制);结合中国古典哲学(如中医“黑箱”理论),凸显科学与人文的联系
。
版本沿革:初版以手抄本流传,成为一代学人的科学启蒙经典;2025年新版结合人工智能时代挑战,重新审视控制论的当代价值,新增作者序与插图
。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书籍简介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是金观涛(哲学家、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与华国凡(科学家)合著的跨学科经典著作,初版于1983年,2025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新版(豆瓣评分9.1)。该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三论”)为核心,结合科学史与交叉学科案例,将抽象理论...(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金观涛、[美]华国凡 著
金观涛,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名誉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真实与虚拟:后真相时代的哲学》《轴心文明与现代社会:探索大历史的结构》等。
[美]华国凡,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教于杭州大学。
目录
2025年版序言
1988年台湾版序
1983年版序
第一章 控制和反馈
1.1 可能性空间
1.2 人通过选择改造世界
1.3 控制能力
1.4 随机控制
1.5 有记忆的控制
1.6 共轭控制
1.7 负反馈调节
1.8 负反馈如何扩大了控制能力
1.9 正反馈与恶性循环
第二章 信息、思维和组织
2.1 什么是知道
2.2 信息的传递
2.3 信息是一种客体吗
2.4 通道容量
2.5 滤波:去伪存真的研究
2.6 信息的储存
2.7 信息加工和思维
2.8信息和组织
第三章 系统及其演化
3.1 系统研究方法中的因果联系
3.2 相对孤立系统
3.3 系统的稳态结构
3.4 稳态结构和预言
3.5 均匀和稳定
3.6 不稳定和周期性振荡
3.7 超稳定系统
3.8 系统的演化
3.9 系统的崩溃:自繁殖现象
3.10 自组织系统
3.11 智力放大与超级放大器
第四章 质变的数学模型
4.1 哲学家和数字家共同的难题
4.2 质变可以通过飞跃和渐变两种方式实现
4.3 事物为什么具有确定的性质
4.4 稳定机制:稳态结构的数学表达
4.5 事物性质的不变、渐变和突变
4.6 怎样判别飞跃
4.7 飞跃和渐变的条件
4.8 节点:蝴蝶、燕尾及其他
4.9 矫枉必须过正吗
4.10 极端共存
4.11 共同的使命
第五章 黑箱认识论
5.1 认识对象和黑箱
5.2 认识论模式
5.3 可观察变量和可控制变量的限制
5.4 理论的清晰性
5.5 模型逼近客观真理的速度
5.6 反馈过度
5.7 可判定条件
5.8 科学和人
附录 关于12个乒乓球问题
(展开全部)1988年台湾版序
1983年版序
第一章 控制和反馈
1.1 可能性空间
1.2 人通过选择改造世界
1.3 控制能力
1.4 随机控制
1.5 有记忆的控制
1.6 共轭控制
1.7 负反馈调节
1.8 负反馈如何扩大了控制能力
1.9 正反馈与恶性循环
第二章 信息、思维和组织
2.1 什么是知道
2.2 信息的传递
2.3 信息是一种客体吗
2.4 通道容量
2.5 滤波:去伪存真的研究
2.6 信息的储存
2.7 信息加工和思维
2.8信息和组织
第三章 系统及其演化
3.1 系统研究方法中的因果联系
3.2 相对孤立系统
3.3 系统的稳态结构
3.4 稳态结构和预言
3.5 均匀和稳定
3.6 不稳定和周期性振荡
3.7 超稳定系统
3.8 系统的演化
3.9 系统的崩溃:自繁殖现象
3.10 自组织系统
3.11 智力放大与超级放大器
第四章 质变的数学模型
4.1 哲学家和数字家共同的难题
4.2 质变可以通过飞跃和渐变两种方式实现
4.3 事物为什么具有确定的性质
4.4 稳定机制:稳态结构的数学表达
4.5 事物性质的不变、渐变和突变
4.6 怎样判别飞跃
4.7 飞跃和渐变的条件
4.8 节点:蝴蝶、燕尾及其他
4.9 矫枉必须过正吗
4.10 极端共存
4.11 共同的使命
第五章 黑箱认识论
5.1 认识对象和黑箱
5.2 认识论模式
5.3 可观察变量和可控制变量的限制
5.4 理论的清晰性
5.5 模型逼近客观真理的速度
5.6 反馈过度
5.7 可判定条件
5.8 科学和人
附录 关于12个乒乓球问题
经典金句(11)
纠错 补充反馈
关于“控制与反馈”
“控制是指一个有组织的系统,通过信息的传递、变换和处理,对系统的行为进行调节,以达到某种预期的目标。控制的核心是‘可能性空间’——事物发展的多重路径,控制即通过选择缩小这一空间(如治病目标是从‘恶化、好转、死亡’中选择‘好转’)。”
“负反馈调节是系统维持稳定的核心机制:通过不断对比目标与实际状态的偏差进行调整(如恒温器制冷/制热、人体体温调节)。正反馈则会导致‘恶性循环’(如股市恐慌抛售、疾病恶化),揭示失控的原理。”
关于“信息与思维”
“信息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特殊形式,能够消除不确定性。‘滤波理论’是从干扰信息中提取有效信号的方法(如重复传递、多通道验证),直指现代信息过载的应对策略。”
“科学本身更像一个不断自我调节的系统:我们无法直接窥见事物背后的完整机制(黑箱),只能通过实验输入和输出反推内部规律。科学发现是‘设计—实验—反馈—修正’的循环(如牛顿力学到相对论的修正)。”
关于“系统演化”
“系统演化遵循‘稳态结构—自繁殖—崩溃—自组织’的规律:超稳定系统通过多重负反馈维持僵化平衡(如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自繁殖系统在临界点失控(如癌细胞指数级增长);自组织系统能从无序中自发产生秩序(如生命起源、生态系统修复)。”
“质变的实现有两种方式:渐变(如雷峰塔从上抽砖)与飞跃(如雷峰塔从底部抽砖),取决于系统的稳定性而非速度。突变理论为解释质变提供了数学模型。”
关于“黑箱认识论”
“控制论把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看作‘黑箱’:不打开黑箱时,通过可观察变量建立模型(提出假设);打开黑箱时,通过可控制变量证实模型(验证假设)。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如中医‘辨证论治’的黑箱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