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科学的实在主义理论书籍简介
科学实在主义(Scientific Realism)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哲学流派,主张​​科学理论实体(如电子、夸克)具有独立于人类认知的客观存在​​,并坚持​​客观真理​​的存在。其核心是通过科学实践揭示世界的真实结构,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工具主义等否定理论实体实在性的立场。以下是几本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实在主义理论书籍:

​​1. 《科学、知觉与实在》(Science, Perception and Reality)——威尔弗里德·塞拉斯(Wilfrid Stalker Sellars)​​
​​作者简介​​:塞拉斯是美国分析哲学家,科学实在主义的早期倡导者,其思想融合了实用主义、康德哲学与分析哲学,对当代科学哲学影响深远。
​​核心内容​​:
本书聚焦“明显的影像”(日常经验中的感知世界)与“科学的影像”(科学理论描述的抽象世界)的关系,批判“所与的神话”(即认为经验是知识的直接基础),主张​​科学理论实体是世界的最终成分​​。塞拉斯认为,科学通过理论构建揭示了世界的真实结构,而日常经验只是科学影像的“初步投影”。
​​学术价值​​:本书是科学实在主义的奠基之作,为后续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如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奠定了基础,被誉为“20世纪科学哲学的经典”。
​​2. 《内在的实在论》(Internal Realism)——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
​​作者简介​​:普特南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其实在论思想经历了从“科学实在论”到“内在实在论”再到“实用主义实在论”的演变。内在实在论是他试图弥合传统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对立的核心理论。
​​核心内容​​:
普特南提出“真理是合理的可接受性”,强调​​认知者与认知对象的不可分割性​​。他认为,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并非“绝对符合外部世界”,而是“在特定认知框架下的合理接受”。内在实在论试图避免传统实在论的“上帝视角”预设,同时保留科学理论的客观性。
​​学术价值​​:内在实在论引发了关于真理性质、语义学与形而上学关系的持续讨论,尽管普特南后期放弃了这一立场,但它仍是科学实在论发展中的重要中间形态。
​​3. 《实在论与真理》(Realism and Truth)——阿瑟·法因(Arthur Fine)​​
​​作者简介​​:法因是美国科学哲学家,以对科学实在论的批判与重构著称,其“自然本体论态度”(Natural Ontological Attitude)是科学实在论的重要分支。
​​核心内容​​:
本书区分了“形而上学实在论”(主张存在独立于心灵的客观世界)与“自然实在论”(主张科学知识是自然的一部分,应通过科学方法探索实在)。法因认为,科学实在论的核心是“接受科学实践”,而非预设“绝对真理”。他提出“不承诺”(no commitment)的实在论立场,即不断言“世界本身如何”,而是“跟随科学”探索世界的结构。
​​学术价值​​:本书为科学实在论提供了一种更温和、更贴近科学实践的解读,回应了反实在论对“绝对真理”的质疑,推动了科学实在论的当代发展。
​​4. 《现实中的表象》(Appearance in Reality)——约翰·海尔(John Heil)​​
​​作者简介​​:海尔是澳大利亚裔美国哲学家,主要研究形而上学、心灵哲学与科学哲学,其著作以清晰性与深度著称。
​​核心内容​​:
本书探讨“表象”(如颜色、触觉)与“现实”(如物理粒子)的关系,批判二元论(心灵与物理的分离),主张​​表象是物理世界的属性​​。海尔认为,颜色并非“心灵中的感觉”,而是“物理对象与感知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科学(如物理学、神经科学)可以解释表象的实在性。
​​学术价值​​:本书为解决“表象与现实的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形而上学与科学实践结合,推动了科学实在论在心灵哲学领域的应用。

科学的实在主义理论书籍简介 科学实在主义(Scientific Realism)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哲学流派,主张​​科学理论实体(如电子、夸克)具有独立于人类认知的客观存在​​,并坚持​​客观真理​​的存在。其核心是通过科学实践揭示世界的真实结构,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工具主义等否定理论实体...(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罗伊·巴斯卡(Roy Bhaskar),1944.5.15-2014.11.19,原名拉姆·罗伊·巴斯卡(Ram Roy Bhaskar),印度裔英国籍哲学家,批判实在主义(critical realism)哲学的创始人。 董杰旻,波士顿大学金融经济学专业硕士,现为复旦大学复杂决策分析中心助理研究员。2017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取得Master of Science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产业经济学、社会科学哲学。译有《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科学的实在主义理论》《自然主义的可能性》等。

目录
译者说明 1
导读(默文·哈特维格) 1
第二版序言 1
序言 1
导论 1
第一章 哲学与科学实在主义 9
第一节 “知识”的两面 9
第二节 科学哲学中的三个传统 12
第三节 对经验的超验分析 17
第四节 本体论的地位及其在古典哲学中的消解 21
第五节 被证明的本体论与因果规律的真实基础 28
第六节 概述对经验实在主义的批判 36
第二章 实际主义与闭界概念 44
第一节 导论:论因果联系的实际性 44
第二节 规则性决定论与对闭界的寻求 49
第三节 作用的古典范式 56
第四节 实际主义与超验实在主义:对常势陈述的诠释 65
第五节 自主性与还原 76
第六节 开放系统中的解释 87
第三章 科学发现的逻辑 97
第一节 导论:论因果联系的待定性 97
第二节 在对类律陈述的分析中的剩余要素:对模型理论的批判 101
第三节 自然必然性与自然种类:自然的分层与科学的分层 112
第四节 知识的社会生产通过知识 128
第五节 对本章提出的对自然性的阐释的异议 139
第六节 归纳问题 152
第四章 形而上学与科学哲学 169
附录一 正统科学哲学与开放系统的蕴涵 179
附录二 自然趋势与因果力量 193
第二版后记 202
术语对照表 213
参考文献 218
译后记 229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1)
1. 关于“科学理论实体的实在性”​​
塞拉斯(《科学、知觉与实在》):“科学理论所假定的实体(如电子)并非‘虚构’,而是​​世界的最终成分​​。它们通过科学方法被揭示,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必要假设。”
普特南(《内在的实在论》):“理论术语具有​​假定的实际指称​​。若科学理论为真,它们所假定的不可观察实体便存在于世界。”
​​2. 关于“真理与合理可接受性”​​
普特南(《内在的实在论》):“真理不是‘绝对符合外部世界’,而是​​合理的可接受性​​。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它在特定认知框架下的‘可接受性’,这种可接受性通过理性辩护与经验验证获得。”
法因(《实在论与真理》):“真理是‘科学的成功’,而非‘绝对的符合’。我们接受科学理论为真,是因为它们在实践中‘有效’,而非因为它们‘复制’了世界的本质。”
​​3. 关于“科学与实在的关系”​​
塞拉斯(《科学、知觉与实在》):“科学的目标是​​揭示世界的真实结构​​,而非‘描述经验’。日常经验(如颜色、形状)只是‘明显的影像’,科学理论(如物理学)提供了‘科学的影像’,后者更接近世界的本质。”
海尔(《现实中的表象》):“表象是​​物理世界的属性​​,而非‘心灵的产物’。颜色、触觉等现象可以通过物理学与神经科学解释,它们是物理对象与感知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4.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中间路径”​​
马西米(《视角实在论》):“科学知识是​​视角性的​​,我们无法捕捉‘整体的实在’,只能获得‘有限方面的视角’。但这种视角性并不否定实在的存在,而是强调科学的‘局域性’与‘条件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