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倦怠社会》书籍简介
《倦怠社会》(Müdigkeitsgesellschaft)是德国哲学家韩炳哲(Byung-Chul Han)的经典著作,2010年德文原版出版,2019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引进中文版(译者:王一力)。该书以“倦怠”为核心概念,深入剖析了21世纪功绩社会(Leistungsgesellschaft)的精神困境,揭示了现代人“自我剥削”的生存悖论。
核心主题与内容
韩炳哲提出,当代社会已从规训社会(以“不允许”“应当”等否定性禁令控制个体)转向功绩社会(以“能够”“可以”等肯定性激励驱动个体)。在功绩社会中,个体不再是被动服从的“驯化者”,而是成为自身的雇主(功绩主体),主动追求绩效最大化。然而,这种“自由”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暴力——自我剥削:个体为追求“成功”“效率”,不断突破身心极限,最终陷入“过度活跃的疲惫”(如抑郁症、注意力缺陷、慢性压力等)。
书中通过“普罗米修斯神话”隐喻功绩主体的心理机制:普罗米修斯被鹫鹰啄食肝脏(象征自我剥削),肝脏不断再生(象征永无止境的欲望),这种“自我指涉的暴力”正是倦怠社会的原初喻象
。此外,韩炳哲还探讨了“肯定性暴力”(如信息过剩、社交媒体的虚假亲密)对人类免疫机制的破坏,指出“过量的肯定性”(而非传统的“否定性他者”)是21世纪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根源
。
社会影响与价值
《倦怠社会》被誉为“21世纪社会诊断的重要作品”,其对“功绩社会”的批判引发了全球对“内卷”“996”“自我内耗”等问题的反思。韩炳哲以简洁深刻的哲学语言,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深层矛盾:个体追求“自由”的同时,却被“自我剥削”的枷锁束缚;社会推崇“积极生活”,却导致了普遍的精神倦怠与意义缺失
。
《倦怠社会》书籍简介 《倦怠社会》(Müdigkeitsgesellschaft)是德国哲学家韩炳哲(Byung-Chul Han)的经典著作,2010年德文原版出版,2019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引进中文版(译者:王一力)。该书以“倦怠”为核心概念,深入剖析了21世纪功绩社会(Leistungsge...(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韩炳哲(Byung-Chul Han)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漢城,80年代在韩国学習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學習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學習,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弗莱堡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 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築与藝術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術大学。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幾種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目录
前言 倦怠的普罗米修斯 1
精神暴力 3
超越规训社会 15
深度无聊 21
积极生活 27
观看的教育 37
抄写员巴托比 45
倦怠社会 53
外二篇
倦怠社会 65
神圣时间 89
注 释 105
(展开全部)精神暴力 3
超越规训社会 15
深度无聊 21
积极生活 27
观看的教育 37
抄写员巴托比 45
倦怠社会 53
外二篇
倦怠社会 65
神圣时间 89
注 释 105
经典金句(18)
纠错 补充反馈
关于功绩社会的本质:
“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其中的成员也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是功绩主体。他们成为自身的雇主。”
(注:规训社会以“否定性禁令”控制个体,功绩社会则以“肯定性激励”驱动个体自我剥削。)
关于自我剥削的悖论:
“自我剥削比他者剥削更有效率,因为它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剥削者同时是被剥削者。”
(注:功绩主体“自愿”追求绩效,却在“自由”的表象下陷入更深的自我压迫。)
关于肯定性暴力:
“肯定性的暴力不需要一种敌对关系作为前提,相反,它正产生于一个宽容、平和的社会。”
(注:信息过剩、社交媒体的“虚假亲密”等“肯定性”因素,反而消解了他者的“否定性”,导致精神梗阻。)
关于精神倦怠的根源:
“抑郁症患者是一种劳作动物,他在没有任何外力压迫的情况下完全自愿地剥削自我。他同时是施暴者和受害者。”
(注:抑郁症并非“消极”的产物,而是“过度积极”的结果——个体因“无法停止自我剥削”而崩溃。)
关于“深度无聊”的价值:
“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
(注:韩炳哲反对“超注意力”(对信息的贪婪追逐),提倡“深度无聊”作为“精神的喘息”,以恢复感知的敏锐性。)
关于“倦怠”的救赎意义:
“这种‘根本性的倦怠’取消了孤立的主体,产生了‘我们的倦怠’。在这种状态下,我不会令你困倦,而是如同我说:‘你感到累了。’”
(注:韩炳哲区分了“自我—倦怠”(孤独的疲惫)与“我们的倦怠”(连接他者的松弛),后者能打破个体的孤立,重建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