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书籍简介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晓丹撰写的古典诗歌研究著作,2024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核心主题与内容
本书以“诗心”为核心,聚焦​​九位身处大变局时代的诗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通过​​文史互证​​与​​文献校勘​​,还原他们在改朝换代、战争、贬谪、隐居等“暗夜时刻”的心灵现场,探讨诗人如何用诗歌转化生命痛苦、寻找生存意义。

“诗心”源自《文心雕龙》的“文心”,指​​无伪、专一的生命精神注入​​——不是是否创作诗歌,而是是否保有真诚无畏的心灵内核。书中通过分析诗人的生命历程与文本细节,揭示文学作为“语言的琥珀”,如何凝固时代苦难与个体尊严,为后人提供精神启明。

结构与特色
全书以“诗人心灵史”为脉络,每章围绕一位诗人的核心困境展开:

屈原:​​时间的焦虑​​(环形时间失落与线性时间的冲突);
李陵:​​流亡的孤独​​(家国冲突中的“扛住”力量);
曹丕:​​乐极的哀情​​(帝王身份与生命脆弱的和解);
陶渊明:​​生死的辨正​​(田园中对生命价值的重建);
杜甫:​​生活的慰藉​​(战乱中对家庭与平凡的珍视);
欧阳修:​​语言的力量​​(以文字改变社会风气的天真勇猛);
李清照:​​离失的史诗​​(国破家亡中的自我觉醒与坚韧);
文天祥:​​英雄的省思​​(从“丹心照汗青”到“大光明”的精神超越);
吴梅村:​​艳诗的自赎​​(以诗歌实现精神救赎)。
学术与文学价值
本书打破传统文学研究的“扁平化”解读,通过​​细节还原​​(如屈原对香草的敏感、李陵的心理挣扎)与​​跨时代共鸣​​(如疫情后读者对“暗夜”的感同身受),让古典诗歌与当代生活产生连接。黄晓丹以女性学者的细腻,挖掘诗人“不为人知的一面”,构建了丰满立体的诗人形象,同时以诗性文笔带读者跨越古文障碍,直抵千年幽微心事。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书籍简介 《九诗心:暗夜里的文学启明》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晓丹撰写的古典诗歌研究著作,2024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核心主题与内容 本书以“诗心”为核心,聚焦​​九位身处大变局时代的诗人​​(屈原、李陵、曹丕、陶渊明、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通过​​...(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黄晓丹,江苏无锡人,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有《诗人十四个》《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传统文化启蒙课》《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等。

目录
目录:
▲序
▲屈原:时间的焦虑
环形时间失落,线性时间诞生
屈原站在时代的门槛上
极端的美,极端的焦虑
向天国和历史中寻找永恒
回到未被污染的原初时间
在永恒门口跌入尘埃
▲李陵:流亡的孤独
人背负着世界的恶意生活
李陵的三重孤独
“苏李诗”的“流亡性”
挺身承受的力量
▲曹丕:乐极的哀情
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
第一封信:贵公子的享乐时刻
第二封信:死亡与文学纪念碑
如墙头蒿草、风中高树
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
▲陶渊明:生死的辨正
一个春日和一个夏夜
不再渴望天际的归鸟
归园田:野草深处是坟冢
一棵豆苗的生生之乐
重建生命
▲杜甫:生活的慰藉
春天是一个奇迹
长安:鄜州月与水晶球
洛阳:紫荆树与“旧犬”
成都:老妻与鸬鹚
割掉“光明的尾巴”
▲欧阳修:语言的力量
不再哀怨的贬谪诗
具有道德感召力的语言
青春:洛阳的狂生
永叔词:别离曲的热烈
晚年:与世界渐行渐远
四个无关的梦
▲李清照:离失的史诗
《金石录后序》:洪迈的发现
南渡:时间忽然涌入
明诚与金石:残忍的减法
冒犯与解放
追忆文学的壮丽
▲文天祥:英雄的省思
进入厓山的倒计时
零丁洋:蜃楼与血海
北行:迤逦的梦途
忽悟大光明
一枚苍耳的旅程
▲吴梅村:艳诗的自赎
初见:秦淮最后的艳情
重遇:“脆弱的力量”
诀别:此生终负卿卿
访墓:寻找美善与自由
小人物的心灵之光
▲后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7)
书中经典语句与解读(基于文本分析与诗人作品提炼)
书中虽未直接引用“台词”,但通过对诗人作品的​​深度解读​​,提炼出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体现了“暗夜里的文学启明”主题:
1. 屈原:时间的焦虑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解读:屈原意识到时间的​​线性流逝​​(如“汩”的水流般一去不返),不再相信神话中的“重生”,面对草木枯萎(如“木兰”与“宿莽”的一日四季),恐惧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这种焦虑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时代变迁(神话时代向理性时代过渡)的产物。
2. 文天祥:英雄的省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解读:这句诗并非简单的“殉国宣言”,而是文天祥在目睹南宋覆亡后,对“个体意义”的重新寻找。他曾在绝境中(如崖山海战)以“丹心”支撑生命,但当“汗青”(历史)无法承载其理想时,最终超越了“死”的执念,寻得“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的大光明境界。
3. 李清照:离失的史诗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去三山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解读:李清照晚年经历国破家亡、丈夫离世、再嫁受辱,但这句词展现了她​​自我意识的觉醒​​——不再被传统女性角色束缚,而是像“鹏鸟”一样,勇敢追求符合内心的生活。她以“风休住”的决绝,对抗命运的无常,体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
4. 陶渊明:生死的辨正
“一棵豆苗的生生之乐”(书中提炼)
解读: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他不再渴望“天际的归鸟”(虚幻的理想),而是在“野草深处”的豆苗中,看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质,从而重建了对生活的信心。
5. 李陵:流亡的孤独
“挺身承受的力量”(书中总结)
解读:李陵降匈奴后,面对“汉贼不两立”的骂名、司马迁的牵连、武帝的族诛(母亲、妻子、孩子被杀),没有选择“辩解”或“自杀”,而是“扛住”一切,永久自我放逐于大漠。这种“承受”不是妥协,而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用意志对抗命运的勇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