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金瓯缺创作背景​​:历时20余年完成,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扛鼎之作”。
​​历史主线​​:以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靖康之乱为背景,围绕宋、辽、金三国博弈展开。宋徽宗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联合灭辽。然金国背弃盟约,南下灭宋,酿成“靖康之耻”。中原军民在马扩、李纲等将领带领下抗金,最终南宋偏安,金瓯残缺。

金瓯缺创作背景​​:历时20余年完成,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扛鼎之作”。 ​​历史主线​​:以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靖康之乱为背景,围绕宋、辽、金三国博弈展开。宋徽宗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联合灭辽。然金国背弃盟约,南下灭宋,酿成“靖康之耻”。中原军民在...(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徐兴业(1917~1990),浙江绍兴人。1937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上海国学专修馆、稽山中学教师,上海通成公司职员。1949年后历任上海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店员工会教育科长,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建中学校教师,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干部,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上海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所著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目录
金瓯缺:第一卷
金瓯缺:第二卷
金瓯缺:第三卷
金瓯缺:第四卷
(展开全部)

“只要我身犹在,则山河永固,日月山河还在,九州江山永存!”(元清漪台词)
场景:女将元清漪在烽火台中誓师,激励军民坚守城池。
意义:
家国一体:将个体生命与国土完整绑定,体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观。
历史虚无:台词中的“永固”“永存”与北宋灭亡的结局形成残酷反讽,凸显历史无常。
“金瓯缺,山河碎。铁马金戈,大漠纵长歌。”(剧本杀改编台词)
场景:角色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中回顾历史,哀悼山河破碎。
意义:
文化象征:“金瓯”喻指完整国土,其残缺象征华夏文明的断裂。
战争美学:用“铁马金戈”“大漠长歌”构建悲壮的战争诗学,消解暴力血腥感。
“男儿慷慨激昂,以至嚼穿牙龈,誓死保卫国土。”(文天祥词意引用)
场景:小说多次借角色之口化用南宋文人诗句,强化历史厚重感。
意义:
精神传承:通过诗词引用,构建跨越时空的文人风骨,凸显中华文化韧性。
暴力反思:“嚼穿牙龈”的生理痛感,隐喻战争对人性与文明的摧残
​​“金瓯虽缺,犹可补全;人心若失,何以为国?”​​
​​语境​​:亸娘临终前对马扩的遗言。
​​意义​​:批判统治者丧失民心,强调精神支柱对国家存亡的关键作用。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真相却永远不会被埋没。”​​
​​语境​​:马扩发现宋廷篡改抗金战报时愤慨。
​​意义​​:揭露权力对历史的扭曲,呼吁对真相的坚守。
​​“英雄造时势,时势亦造英雄。”​​
​​语境​​:耶律大石评价马扩的抗争。
​​意义​​:辩证探讨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批判宋朝统治者错失良机。
​​“钱能买通法律,但买不回良心。”​​
​​语境​​:蔡京劝降官员时自省。
​​意义​​:直指官僚腐败本质,呼应靖康之变中权臣卖国求荣的史实。
​​“战争,不过是政客们玩的游戏,而百姓却是最终的牺牲品。”​​
​​语境​​:李纲目睹汴京百姓遭金兵屠戮时痛心。
​​意义​​:解构战争正义性,凸显底层民众的苦难。

1对“金瓯缺”的想法

  1. admin 2025年4月16日
    《金瓯缺》不仅是一部北宋灭亡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文明韧性、家国情怀与人性光辉的史诗。它让我们看到: “历史的车轮下,每个小人物都是自己的英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