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静静的顿河》书籍简介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历时14年完成(1926-1940年),共四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22年苏联国内战争为背景,通过哥萨克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变迁,展现战争、革命与个体挣扎的史诗画卷。小说以顿河草原为舞台,描绘了哥萨克群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撕裂与重生,被誉为“俄罗斯民族命运的悲剧史诗”。

​​核心内容​​
​​叙事结构​​:
​​双线交织​​:家族叙事线(麦列霍夫家族三代人的爱恨情仇)与史诗叙事线(一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交织,形成宏大的历史图景。
​​时空跨度​​:从1912年顿河哥萨克的平静生活,到1922年革命后的动荡余波,横跨十年社会剧变。
​​主题深度​​:
​​个体与时代的冲突​​:主人公葛利高里在革命与反革命间反复摇摆,既是英雄(战场上的勇敢者)又是受难者(被历史抛弃的“边缘人”),体现小人物在时代浪潮中的无力感。
​​哥萨克的困境​​:揭示哥萨克阶层传统价值观(自由、荣誉)与革命理想的矛盾,如彼得罗等旧贵族的顽固与下层哥萨克对平等的渴望。
​​人性的复杂​​:通过阿克西妮娅的炽烈爱情、娜塔莉亚的悲剧婚姻、葛利高里的多次背叛,展现人性的多面性与道德模糊性。
​​文学特色​​:
​​自然主义描写​​:顿河草原的四季风光与血腥战争形成强烈对比,如“草原的宁静被炮火撕裂”的意象贯穿全书。
​​心理现实主义​​:深入刻画人物内心矛盾,如葛利高里在战场上的杀戮快感与对生命的敬畏交织。
​​创作背景​​
​​历史原型​​:基于1904-1922年俄国重大事件(日俄战争、二月革命、国内战争),肖洛霍夫通过实地调研哥萨克村落,融合真实历史与虚构人物。
​​争议与价值​​:1928年首卷出版后引发苏联文坛激烈争论,被批评为“富农文学”,但最终以史诗格局和人道主义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范。

《静静的顿河》书籍简介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历时14年完成(1926-1940年),共四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22年苏联国内战争为背景,通过哥萨克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变迁,展现战争、革命与个体挣扎的史诗画卷。小说以顿河草原为舞台,描绘了哥萨克群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 米·肖洛霍夫(1905—1984) 苏联俄罗斯作家,其作品主要反映顿河地区哥萨克人民的生活。在苏联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译者: 金人(1901—1971) 原名张君悌,河北南宫人。三十年代执教于上海,深受鲁迅熏陶,开始文学创作。1934年起从事文学翻译,在鲁迅主编的《译文》上发表译作。译著有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高尔基的《克里姆·萨姆金》、潘菲洛夫的《磨刀石农庄》、柯切托夫的《茹尔宾一家》等。

目录
前言
顿河悲歌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2)
经典台词与金句摘录​​
​​关于战争与人性​​:
“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
——葛利高里对战友的告诫,隐喻战争对文明的践踏与人性异化。
​​对爱情的执念​​:
“阿克西妮娅,你是我灵魂的伤口,也是我活着的理由。”
——葛利高里在逃亡途中对情人的独白,展现爱情与生存的撕裂。
​​历史的荒诞​​:
“我们以为自己在创造历史,其实只是历史的灰尘。”
——施托克曼(布尔什维克宣传员)对革命暴力的反思,暗讽意识形态的盲目性。
​​女性的悲剧​​:
“娜塔莉亚的脖子歪了,就像她破碎的爱情。”
——书中对娜塔莉亚自杀未遂的描写,象征传统女性在时代变革中的牺牲。
​​生命的虚无​​:
“生命就像夏天的闪电,一闪就没有了。”
——葛利高里目睹战场惨状后的感悟,揭示战争对生命意义的消解。
​​阶级与宿命​​:
“哥萨克的血液里流着自由,也流着奴性。”
——彼得罗临终前对儿子的警告,点明阶层矛盾的历史循环。
​​救赎的绝望​​:
“我把子弹射向太阳,却只打落了一片羽毛。”
——葛利高里最终放弃抵抗的隐喻,表达对暴力革命的幻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