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书籍简介
基本信息
作者: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译者:耿晓谕、张伟红(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译本)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精装版)
成书时间:1901年首次出版
文学地位:吉卜林代表作,融合殖民叙事与东方主义,被誉为“大博弈时代的史诗”
装帧:精装,369页,ISBN 9787533951610
内容梗概
主线故事:
孤儿吉姆是驻印爱尔兰士兵之子,在印度孟买贫民窟长大,因机缘巧合成为西藏喇嘛的弟子,踏上寻找传说中“箭河”(可治病洗罪、超脱轮回)的朝圣之旅。与此同时,他因混血身份被英国情报机构训练为间谍,卷入19世纪末英俄在印度次大陆的“大博弈”(殖民势力角逐)。
关键情节:
信仰与冒险:吉姆跟随喇嘛穿越印度各地,目睹种姓制度、宗教冲突与殖民压迫,逐渐理解信仰与现实的矛盾。
间谍生涯:吉姆被招募执行情报任务,乔装潜入敌营,智斗殖民官员与间谍,展现机敏与道德挣扎。
成长与救赎:从顽童到英雄的蜕变,最终在信仰与责任间找到平衡,成为殖民时代“边缘人”的象征。
副线与群像:
印度各阶层人物(士兵、商人、苦力)的生存状态。
英俄间谍网络的明争暗斗,映射殖民权力的虚伪与暴力。
主题与艺术特色
殖民批判与东方主义
揭露英属印度殖民统治的压迫性,如吉姆因血统被歧视,却因“实用价值”被利用。
对印度文化的矛盾态度:既赞美其多元性,又隐含西方中心视角。
成长叙事与身份焦虑
吉姆的混血身份象征殖民地的文化撕裂,其冒险是寻找归属与自我认同的过程。
通过“箭河”的隐喻,探讨救赎与超越的可能。
叙事结构与语言风格
多线交织:朝圣线、间谍线、殖民斗争线并行,形成史诗格局。
混合文体:吉卜林将新闻报道式纪实与诗意描写结合,如对印度市集的刻画。
宗教与哲学思辨
喇嘛的“箭河”象征对轮回的挣脱,与吉姆的间谍使命形成精神对照。
探讨信仰与理性的冲突,如吉姆在任务中质疑殖民正义。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