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吉姆》书籍简介
​​基本信息​​
​​作者​​: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译者​​:耿晓谕、张伟红(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译本)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精装版)
​​成书时间​​:1901年首次出版
​​文学地位​​:吉卜林代表作,融合殖民叙事与东方主义,被誉为“大博弈时代的史诗”
​​装帧​​:精装,369页,ISBN 9787533951610
​​内容梗概​​
​​主线故事​​:
孤儿吉姆是驻印爱尔兰士兵之子,在印度孟买贫民窟长大,因机缘巧合成为西藏喇嘛的弟子,踏上寻找传说中“箭河”(可治病洗罪、超脱轮回)的朝圣之旅。与此同时,他因混血身份被英国情报机构训练为间谍,卷入19世纪末英俄在印度次大陆的“大博弈”(殖民势力角逐)。

​​关键情节​​:

​​信仰与冒险​​:吉姆跟随喇嘛穿越印度各地,目睹种姓制度、宗教冲突与殖民压迫,逐渐理解信仰与现实的矛盾。
​​间谍生涯​​:吉姆被招募执行情报任务,乔装潜入敌营,智斗殖民官员与间谍,展现机敏与道德挣扎。
​​成长与救赎​​:从顽童到英雄的蜕变,最终在信仰与责任间找到平衡,成为殖民时代“边缘人”的象征。
​​副线与群像​​:

印度各阶层人物(士兵、商人、苦力)的生存状态。
英俄间谍网络的明争暗斗,映射殖民权力的虚伪与暴力。
​​主题与艺术特色​​
​​殖民批判与东方主义​​
揭露英属印度殖民统治的压迫性,如吉姆因血统被歧视,却因“实用价值”被利用。
对印度文化的矛盾态度:既赞美其多元性,又隐含西方中心视角。
​​成长叙事与身份焦虑​​
吉姆的混血身份象征殖民地的文化撕裂,其冒险是寻找归属与自我认同的过程。
通过“箭河”的隐喻,探讨救赎与超越的可能。
​​叙事结构与语言风格​​
多线交织:朝圣线、间谍线、殖民斗争线并行,形成史诗格局。
混合文体:吉卜林将新闻报道式纪实与诗意描写结合,如对印度市集的刻画。
​​宗教与哲学思辨​​
喇嘛的“箭河”象征对轮回的挣脱,与吉姆的间谍使命形成精神对照。
探讨信仰与理性的冲突,如吉姆在任务中质疑殖民正义。

《吉姆》书籍简介 ​​基本信息​​ ​​作者​​: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译者​​:耿晓谕、张伟红(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译本)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精装版) ​​成书时间​​:1901年首次出版 ​​文学...(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865-1936) 著名英国作家、诗人,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他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思想新颖、气势雄浑和叙述卓越见长”。其杰出的叙事与高超的文学性备受后世推崇,对世界文学影响深远。 出生于印度,1870年被送回英国上学,1882年返回印度,成为一名记者并开始写作。主要著作有短诗《如果》,诗集《营房谣》《七海》,短篇小说集《山中的平凡故事》《正是如此故事集》《普克山的帕克》《丛林之书》,长篇小说《勇敢的船长》《吉姆》,等等。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1)
经典台词精选​​
​​1. 信仰与存在​​
​​“箭河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它的过程。”​​
——喇嘛对吉姆的教诲,揭示信仰超越物质追求的本质。
​​“殖民者用铁路征服土地,却征服不了人心的荒漠。”​​
——暗讽殖民统治的虚伪性。
​​2. 成长与身份​​
​​“我是谁?是士兵之子,是间谍,还是朝圣者?”​​
——吉姆对多重身份的困惑,映射殖民地子民的困境。
​​“在孟买的泥泞中,我学会了用谎言生存。”​​
——揭露殖民环境下道德的妥协。
​​3. 殖民批判​​
​​“白人的枪炮可以占领城市,却打不破种姓的枷锁。”​​
——批判殖民者对印度社会结构的无力改变。
​​“他们称我为‘世人之友’,却只当我是一枚棋子。”​​
——吉姆对自身工具化命运的觉醒。
​​4. 冒险与哲思​​
​​“真正的冒险不在丛林,而在你敢直视自己的懦弱。”​​
——对成长本质的隐喻。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但真相藏在乞丐的破毯下。”​​
——颠覆殖民叙事,强调底层视角。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