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寂寞的游戏》书籍简介
​作者​:袁哲生(1966—2004),台湾作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探讨孤独、存在困境与人性疏离,曾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被誉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

​出版信息​:短篇小说集《寂寞的游戏》于2017年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发行,收录七篇代表作,包括《捉迷藏》《密封罐子》《潜水艇》等,豆瓣评分8.5,入选2017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核心设定​:

​主题​:以“寂寞”为母题,通过儿童视角与成人世界的疏离感,展现人际关系的隔阂与自我存在的困境。
​叙事风格​:受海明威“冰山理论”影响,文字简约克制,留白中暗藏深邃隐喻,如《潜水艇》中“躲藏”的意象贯穿始终

​结构特色​:每篇故事独立成章,但共享相似的孤独内核,形成互文性叙事网络。
​文学价值​:

​存在主义视角​:揭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如《密封罐子》中夫妻通过纸条游戏逃避真实情感,最终陷入更深的孤独

​童年视角解构​:以孩童的天真口吻包裹沉重命题,如《捉迷藏》中主角躲藏时发现“被遗忘的幸福”,暗喻成年后无法回归的纯真

​文化影响​:被誉为“华语文学爆炸的先声”,启发童伟格、甘耀明等新生代作家,被张大春称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作家

《寂寞的游戏》书籍简介 ​作者​:袁哲生(1966—2004),台湾作家,作品以冷峻的笔触探讨孤独、存在困境与人性疏离,曾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被誉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 。 ​出版信息​:短篇小说集《寂寞的游戏》于2017年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发行,收录七篇代表作,包括《捉...(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袁哲生(1966—2004)台湾高雄县冈山镇(今高雄市冈山区)人,毕业于文化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西洋语文研究所。文字冷静平淡,叙事手法简约节制,写作风格犹如疏离的冰山,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常蕴含深刻意义。作品往往通过儿童单纯的眼光去捕捉人类的孤独、生存困境与潜藏人们心底的沉郁情感。 曾获台湾第17、22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第20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第33届“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五四文艺奖章”小说类等等。著有小说集《静止在树上的羊》《寂寞的游戏》《秀才的手表》,中篇小说《猴子》《罗汉池》,倪亚达系列小说与台湾宝瓶文化代为出版的纪念文集《静止在:最初与最终》。

目录
代序 袁哲生的寂寞与游戏 / 张大春
自序 灵魂的体重
寂寞的游戏
遇见舒伯特
送行
附 《送行》得奖感言
附 决审意见:渐行渐远的《送行》/ 张大春
父亲的轮廓
没有窗户的房间
附 得奖感言:盛夏午后的相遇
密封罐子
木鱼
袁哲生生平写作年表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7)
孤独的本质​
​​“人一旦开始躲藏,就很难停下来。”​​
​出处​:《捉迷藏》
​解读​:以儿童游戏隐喻成年后的生存状态,暗示逃避成为人性本能,呼应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哲学命题
​​“寂寞是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
​出处​:作品集序言
​哲思​:将孤独升华为人类存在的普遍宿命,消解传统文学对孤独的浪漫化想象。
​亲情与隔阂​
​​“父亲的故事里,荒郊野外的坟堆和杂草,像极了我内心的荒芜。”​​
​场景​:《捉迷藏》中父亲讲述童年梦游经历,映射两代人精神世界的疏离。
​隐喻​:用“坟堆”象征代际沟通的死亡,暗示亲情无法填补灵魂的空洞。
​​“妻子去世后,他才明白,婚姻中最深的对话,是一方提前挖空的罐子。”​​
​情节​:《密封罐子》中妻子生前调换纸条,留下永远无法拆封的沉默。
​批判​:揭露亲密关系中“言不由衷”的虚伪性,爱情在死亡面前的脆弱性。
​自我与存在​
​​“我渴望变成潜水艇,在湖底无声移动——没有缝隙的隐秘,才是真正的自由。”​​
​出处​:《潜水艇》
​象征​:以机械装置“潜水艇”类比人格面具,批判现代社会对个体真实性的吞噬。
​​“躲在衣柜里的小孩,和躲在人群中的大人,都是同一场游戏的玩家。”​​
​独白​:贯穿全书的“躲藏”母题,揭示从童年到成年的精神异化过程。
​死亡与救赎​
​​“自杀是最后一场捉迷藏,而死亡是永远不被发现的终点。”​​
​背景​:小说中多次暗示角色对死亡的向往,如《狼狗》中主角对自杀者的复杂态度。
​哲思​:将死亡视为对孤独的终极逃避,亦是对存在荒诞的反抗。
​​“我们都在寻找一个能藏住自己的角落,却忘了角落本身也是牢笼。”​​
​终章宣言​:点破“躲藏”的悖论——逃避孤独反而加深孤独,呼应加缪“局外人”的存在困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