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活着》书籍简介​​
​​作者​​:余华(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出版时间​​:1992年首次发表于《收获》杂志,1993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
​​类型​​: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核心内容​​:

​​福贵的一生​​:
地主少爷徐福贵因嗜赌败光家产,经历内战、饥荒、“文革”等时代剧变,目睹父母、妻子家珍、儿女有庆/凤霞、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相继离世,最终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叙事结构​​:
以老年福贵回忆往事的形式展开,语言平实冷静,通过“我”(采风人)与福贵的对话串联起跨越半个世纪的苦难史诗。
​​历史切片​​:
小说以个人命运折射中国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内战、大跃进、文革),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坚韧。
​​主题与思想​​:

​​生存哲学​​:提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命题,批判对功名利禄的执念,强调生命存在的纯粹性。
​​苦难与救赎​​:通过密集的死亡事件(20余次亲属离世),揭示命运的无常与荒诞,最终指向“忍受苦难即存在意义”的东方生命观。
​​历史反思​​:以民间视角解构宏大叙事,展现政治运动对普通人的碾压,如儿子有庆因献血被抽干致死,暗讽权力对人性的践踏。
​​艺术特色​​:

​​零度叙事​​:作者克制的情感表达与冷静笔触形成强烈反差,增强悲剧感染力(如福贵埋葬亲人时仅以“我哭了”带过)。
​​意象运用​​:老牛“福贵”作为镜像,象征主人公对生命的孤独坚守;反复出现的“鸡变鹅、鹅变羊”隐喻家道中落与生存循环。
​​民间话语​​:采用方言俗语(如“鸡养大变成鹅”),赋予文本乡土气息与生命韧性。
​​影响与荣誉​​:

被译介至50余国,全球销量超千万册,被誉为“中国版的《局外人》”。
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2018年入选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1994年改编为同名电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主演),获戛纳评审团大奖。

《活着》书籍简介​​ ​​作者​​:余华(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出版时间​​:1992年首次发表于《收获》杂志,1993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 ​​类型​​: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核心内容​​: ​​福贵的一生​​: 地主少爷徐福贵因嗜赌败光家产,经历内战、饥荒、“...(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和印尼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等。

目录
中文版自序
韩文版自序
日文版自序
英文版自序
麦田新版自序
活着
外文版评论摘要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0)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全书核心命题,揭示生命本质。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道尽人生的被动性与宿命感。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福贵对贫穷的豁达,对比现代社会对物质的焦虑。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能够替代的。”​​
——强调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不可复制性。
​​“检验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把时间放在了哪儿。”​​
——批判虚度光阴者,呼应福贵“低头种地”的生存智慧。
​​“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
——晚年福贵的顿悟,将苦难升华为对生命的敬畏。
​​“人要是累得整天没力气,就不会去乱想了。”​​
——展现底层民众以体力劳动消解精神痛苦的生存策略。
​​“做医生的只要一句话,就能要我的命。”​​
——暗讽医疗体制的冷漠,有庆之死的缩影。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
——土地意象象征生命的生生不息,超越个体死亡。
​​“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以诗意语言消解死亡的沉重,凸显生命的循环。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