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书籍简介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是​​易彬​​(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穆旦研究专家)撰写的​​穆旦(查良铮)权威传记​​,2025年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ISBN:9787532190461)。本书以​​600余页的宏阔篇幅​​,依托穆旦的诗文、日记、书信及大量档案、友人回忆等史料,将穆旦的一生置于20世纪中国风云变幻的时代语境中,立体呈现其“沉默诗人”的精神史与生活史。

核心内容概述
​​生平轨迹与时代印记​​:
穆旦(1918—1977)的一生贯穿中国现代史的关键节点:青年时期徒步穿越滇缅公路(1942年),以战地记者身份参与抗战;33岁放弃美国教职回国(1950年),却因“历史问题”被打成“反革命”(1958年);晚年(1975年)在“牛棚”中仍坚持翻译《唐璜》,直至1977年去世前三天仍未停笔。书中通过“西南联大烽火中的诗性觉醒”“建国后的沉默与坚持”“晚年译笔如刀的重生”等章节,还原其“被时代裹挟却始终坚守精神高地”的人生轨迹。
​​诗歌与翻译的永恒追求​​:
穆旦留下的诗作仅近160首,但每首都蕴含对生命、时代与人性的深刻思考。本书以“诗行与译稿在时代风浪中相互映照”为线索,分析其代表作《我看》《森林之魅》《冬》等,揭示其“用诗歌对话命运”的创作逻辑。同时,书中详细梳理其翻译生涯:从早期翻译《奥德赛》(1942年),到晚年完成《唐璜》(1975年),展现其对“汉语纯洁性”的执着守护——正如他在《冥想》中所言:“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本书不仅是一部“诗人传”,更是一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通过穆旦的“出走与归来”(1942年赴缅、1950年回国)、“幻想与幻灭”(如1946年北上东北办报的理想与后来的挫折),探讨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挣扎与坚守。例如,1954年南开大学“外文系事件”中,穆旦的发言被视为“反权威”,作者结合学校档案与当事人回忆,还原事件背后的“反权威”风气与个体姿态的复杂关系。
学术价值与特色
​​史料扎实​​:作者深耕穆旦研究二十余年,整合了近十年穆旦史料挖掘的最新成果(如数百份书信、手稿与档案),确保传记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视角独特​​:以“大历史中的小人物”为切入点,将穆旦置于“现代中国千万普通知识分子”的群体中,展现其“热情与挫败交织、否定与肯定辩证”的精神历程,而非单一的“受难史”叙述。
​​诗性与学术性结合​​:书中穿插大量穆旦的诗歌与日记,通过“诗行解读”还原其内心世界,同时以学术性的史料分析支撑叙事,使传记既有文学性又有深度。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书籍简介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是​​易彬​​(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穆旦研究专家)撰写的​​穆旦(查良铮)权威传记​​,2025年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ISBN:9787532190461)。本书以​​600余页的宏阔篇幅​​,依托穆旦的诗文、日记、书信及大量档案、友人回...(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易彬,湖南长沙人,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曾任教于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新诗、现代文学文献学、中外文学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性好读诗,乐于文献搜集,出版“穆旦研究系列著作”以及《文献与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研究论衡》《记忆之书》等著作,并整理辑注《彭燕郊陈耀球往来书信集》等文献集,共计十余种;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亦从事诗歌与自然随笔的写作,有诗集《通往丛林的路》。


经典金句(12)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金典台词(精选与解读)
书中的金典台词多源自穆旦的​​诗歌、日记或作者对其精神的提炼​​,反映了他对生命、时代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1. “幻想的尽头我才开始认识人生”
解读:出自本书标题及穆旦晚年对人生的回望。穆旦一生经历多次“幻想的幻灭”(如1942年赴缅的“英雄梦”、1950年回国的“理想国”),但正是在“幻想的尽头”,他才真正理解人生的本质——不是“追逐理想”,而是“在苦难中坚守”。正如作者所言:“幻想的尽头,未必是荒原,而是对生命的更深理解”。
2. “在废墟上在灰烬中我要寻找生命的意义”
解读:源自穆旦的诗歌《森林之魅》。书中提到,穆旦在抗战时期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仍用“平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抒发对人民的忧患。这句诗不仅是他对战争的反应,更是其一生“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精神写照——即使身处“废墟”,也要“寻找生命的意义”。
3. “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解读:出自穆旦的《冥想》。晚年的穆旦面对死亡阴影,回顾一生,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如为子女工作奔走、翻译《唐璜》)。这句话并非“自我否定”,而是他对“平凡”的接纳——伟大的人往往觉得自己“平凡”,但正是这种“平凡”,构成了生命的真实与坚韧。
4. “诗人是历史的伤疤,而权力总爱涂粉底”
解读:源自本书对穆旦“被遮蔽的传奇”的评价。穆旦作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其作品因“现代主义风格”长期被忽视,甚至被打成“反革命”。这句话揭示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被权力规训”的命运,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公正”的呼吁。
5. “苦难不值得赞美,但挺住意味着一切”
解读:源自穆旦1958年被迫写下的认罪书(句尾藏极小俄文“自由”)。这句话是他对“苦难”的态度——苦难本身不值得赞美,但“挺住”(坚守精神底线)才是对生命的尊重。正如作者所言:“沉默,是最高级的呐喊;沉默者的脊梁,往往比呐喊者更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