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环城大道》(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于1972年出版的第三部小说,荣获当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小说以二战期间法国被德军占领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亚历山大对父亲的追寻,揭开一段交织着背叛、身份迷失与历史创伤的往事。父子疏离与追寻​​亚历山大自幼被犹太裔父亲夏尔瓦遗弃,由寄养家庭抚养长大。17岁时,他偶然发现一张父亲与黑市商人米拉耶、马尔什莱在酒吧的旧照,由此踏上寻父之路。父亲首次出现时,自称“戴克凯尔男爵”,却对过往讳莫如深。父子短暂同居期间,夏尔瓦从事黑市交易,甚至试图通过伪造邮票牟利,但始终拒绝透露真实身份。
​​历史洪流下的个体悲剧​​二战期间,夏尔瓦因犹太身份被迫隐匿,同时卷入地下军火交易和反犹阴谋。一次地铁站冲突中,他冷眼旁观儿子被推下站台,险遭列车撞击,暴露其冷漠与懦弱。父子关系彻底破裂后,亚历山大逐渐发现父亲实为纳粹合作者,其“生意”涉及为德军提供犹太人名单,而马尔什莱的婚礼惨案更揭示了黑市集团的血腥内幕。
​​记忆重构与身份觉醒​​小说以碎片化叙事重现法国沦陷时期的荒诞:犹太家庭流离失所、黑市交易猖獗、普通人在战争中异化为投机者。亚历山大通过调查拼凑出父亲的真实面目——一个在道德困境中沉沦的“幽灵”,最终选择将真相深埋,完成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环城大道》(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于1972年出版的第三部小说,荣获当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小说以二战期间法国被德军占领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亚历山大对父亲的追寻,揭开一段交织着背叛、身份迷失与历史创伤的往事。父子疏离与追寻​​亚历山大自幼被...(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迪亚诺1945年生于巴黎郊外布洛涅—比扬古地区,父亲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亲是比利时演员。1968年莫迪亚诺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1996年,莫迪亚诺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奖。他还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世界奖和奥地利欧洲文学奖这两项终身成就奖。 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 自1968年至今,莫迪亚诺已经出版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经典金句(9)
1. 身份困境与存在焦虑​​
​​“我在巴黎逡巡,想找份固定的工作,找一种我能为之献身的事业。徒劳无益。大雾尚未消散,道路仍然湿滑。”​​——开篇独白,隐喻战后一代的精神迷失。
​​“你以为自己是人类?你的大脑里只剩记忆碎片,和人偶有什么区别?”​​——对战争异化人性的尖锐批判。
​​2. 父子关系的撕裂​​
​​“你若负我,我便让这三界再无轮回!”​​——改编自小说中父亲对儿子的冷漠宣言,展现血缘羁绊的虚伪性。
​​“杀人的是程序,还是人类的欲望?”​​——揭露黑市交易背后的人性贪婪,呼应战争机器的荒诞逻辑。
​​3. 历史暴力的见证​​
​​“我们建造了能毁灭地球的武器,却连一杯咖啡都煮不好!”​​——讽刺战争时期科技与文明的悖论。
​​“我的幽灵(Ghost)……是这副躯壳里燃烧的火焰,还是被数据淹没的尘埃?”​​——以超现实意象映射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