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淮河的警告》是当代作家陈桂棣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首次出版于1999年,聚焦1994年淮河流域特大污染事件,揭露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破坏的严峻现实。作品以江苏盱眙县因淮河污染引发的生存危机为主线,结合历史、文化与生态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誉为“中国首部公害文学”。
灾难爆发:黑色七月的生态浩劫
干旱与污染叠加:1994年7月,盱眙遭遇60年一遇大旱,淮河因高温与污染变成“酱油色”,溶解氧趋近于零,死鱼漂浮、庄稼绝收。两亿立方米污水形成百公里污染带,导致盱眙县工业停摆、居民抢水求生,甚至需下挖百米土井取水。
政府应对与舆论遮蔽:地方政府初期隐瞒污染真相,仅以“抗旱”口径报道;《人民日报》最终以《污水大于天灾》曝光事件,引发全国关注。
污染溯源:工业文明的反噬
支流之殇:淮河最大支流沙颍河(河南称颍河)因沿岸数千家小造纸、小化工厂排污,长期沦为“毒河”。河南沈邱县槐店闸段水体发黑发臭,毒性物质威胁下游数百万居民。
治理困境:流域内每天排放污水700万吨,但污水处理厂仅3座;跨省污染责任难界定,法律执行陷入僵局。
抗争与反思:生态意识的觉醒
民间行动:盱眙民众自发起诉污染企业,但因被告主体模糊败诉;南京军区防化团与安徽部队联合铺设输水管道,缓解饮水危机。
国家治理:国务院启动淮河治污工程,投资百亿关闭污染企业,修订《环境保护法》,但治理成效受制于地方保护主义与经济利益博弈。
《淮河的警告》是当代作家陈桂棣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首次出版于1999年,聚焦1994年淮河流域特大污染事件,揭露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破坏的严峻现实。作品以江苏盱眙县因淮河污染引发的生存危机为主线,结合历史、文化与生态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誉为“中国首部公害文学”。 灾难爆发:黑色七月的生态...(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陈桂棣,男,1942年1111月
出生,安徽蚌埠人。当过教师、工
人、记者和编辑。1986年开始从
事专业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共
和国警长》、《挣脱十字架的耶
稣》和《裸者》;中篇小说《第二
人生》、《市长与上帝》; 散文集
《相思草》;电影剧本《逃犯》、《零
点行动》;电视剧《魂系大别山》、
《庄严的承诺》;广播剧《天上多
了一颗星》等。近年致力于长篇
报告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主
人》、《不死的土地》、《悲剧的诞
生》、《一起诈骗的背后》、《焦裕
禄怎样走出兰考》、《淮河的警
告》、《双轮霸业》、(走近文明》
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当代》文
学奖、《中华文学选刊》奖等奖
项,是活跃在中国文坛的知名报
告文学作家,其作品被译介到美
国、日本、加拿大等国。
现为安徽省合肥市作家协会
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目 录
勇者和智者的选择(序)
淮河的警告
悲剧的诞生
民间包公
焦裕禄怎样走出兰考
主人
不死的土地
后记
(展开全部)勇者和智者的选择(序)
淮河的警告
悲剧的诞生
民间包公
焦裕禄怎样走出兰考
主人
不死的土地
后记
生态灾难的控诉
“美丽的蓝天,你就放纵敌人的飞机这样任意来去吗?丰饶的原野,你就忍受敌人的炸弹把你撕破吗?”(村民对污染的愤怒质问)
“污水大于天灾!”(《人民日报》对污染事件的定调)
人类中心主义的讽刺
民谣:“放清水,是信号,上级领导快来到”——讽刺地方政府临时调水掩盖污染。
“外商来了招手,有了问题背手,干出效益伸手,话不投机动手。”(环保官员批评政商勾结)
自然与文明的辩证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昔日鱼米之乡的生态赞歌,沦为污染重灾区的历史悲歌。
“淮河的灾难,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野蛮征服。”(生态批评视角的总结)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
这句歌谣流传于淮河流域,生动反映了淮河水质逐年恶化的历史进程,唱出了淮河儿女心中的隐痛。
“淮河流域191条较大的支流中80%的河水已变黑变臭,2/3的河段完全丧失了使用价值,淮河两岸1亿5000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句话以具体的数据揭示了淮河污染的严重性,表达了作者对淮河生态现状的沉痛批判。
“污水大于天灾!”
这句话出自《人民日报》对盱眙污染事件的报道,强调了人为污染比自然灾害更加可怕,凸显了治理水污染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