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这本书是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路易斯·格利克的最后一本诗集。与《忠贞之夜》相比,这本书的命运感更强。它不再是对童年和过去的自我探索性沉思,而是为结束做准备。这本诗集收录了15首诗(包括两套诗),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身体即将衰退时过去生活经历的提炼。这些诗具有很强的叙事色彩,是一本浓缩了格利克生活经历、散发着清凉之美的书。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这本书是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路易斯·格利克的最后一本诗集。与《忠贞之夜》相比,这本书的命运感更强。它不再是对童年和过去的自我探索性沉思,而是为结束做准备。这本诗集收录了15首诗(包括两套诗),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身体即将衰退时过去生活经历的提炼。这些诗具有很强的叙事色彩,...(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2023),美国桂冠诗人,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生于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头生子》,著有十四部诗集和两本随笔集。曾获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如爱、死亡、生命、毁灭。从《阿勒山》和《野鸢尾》开始,格丽克成了“必读的诗人”。 ◆【译者】 范静哗 博士,诗人、译者,笔名得一忘二,曾任中国东南大学副教授,现为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讲师。有中英文诗作发表于中国、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刊物,并多次受邀出席诗歌节等活动,出版有诗集和多部翻译作品,包括汉译英当代诗集、学术专著,英译汉后结构主义理论著作,以及谢默斯·希尼、露易丝·格丽克、约翰·贝里曼等诗人诗集。

目录
诗(Poem)
拒斥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Winter Recipes from the Collective)
冬之旅(Winter Journey)
静夜思(Night Thoughts)
讲不完的故事(An Endless Story)
总统日(Presidents’ Day)
秋(Autumn)
春风二度(Second Wind)
落日(The Setting Sun)
一句话(A Sentence)
儿童故事(A Children’s Story)
一段记忆(A Memory)
下午和傍晚(Afternoons and Early Evenings)
歌(Song)
译者注
致谢
(展开全部)

「一棵松树在疾风中摇动,就像人在宇宙中。」
背景: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引发对人在宇宙中位置的哲思。
意义:
存在主义隐喻:松树在疾风中摇摆,象征人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坚韧,呼应加缪“西西弗斯神话”中的荒诞与坚持。
生态共鸣:松树根系紧抓泥土,暗喻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结,体现生态女性主义对生命共同体的关注。
「日夜轮转,挽手而来,就像一对男孩女孩停下,只为吃盘中的野浆果。」
背景:以童年回忆为切入点,反思时间的本质。
意义:
时间哲学:将抽象时间具象化为“男孩女孩”,暗示时间流逝的不可逆性,如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紧迫感。
瞬间美学:野浆果象征生活中的微小幸福,呼吁人们停下匆忙脚步,品味当下。
「要活着可真难啊,难怪他们都死了。」
背景:直面生命的艰辛与死亡的必然性。
意义:
黑色幽默:以戏谑语气道出生存真相,解构对死亡的恐惧,如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荒诞感。
集体记忆:“他们”指代历代先人与同行者,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温暖叙事。
「我们攀爬同一座山;我念一句祷文,愿风将我们托起,可它没有应验。」
背景:描述人类面对困境时的祈祷与无力感。
意义:
宗教解构:祷文失效暗示传统信仰的局限性,呼应尼采“上帝已死”的宣言。
现代困境:爬山隐喻人生奋斗,风力象征不可控的外界力量,揭示现代人的存在焦虑。
1. “日夜轮转,挽手而来,就像一对男孩女孩停下,只为吃盘中的野浆果……”(《诗》)
意义:
格丽克将时间拟人化为天真无邪的孩童,以“吃浆果”的动作隐喻时间的自然流逝与人类对瞬间美好的贪婪攫取。
这种童真化处理暗示时间的不可控性:它既非善恶分明,也非线性推进,而是如孩童般任性且不可预测,人类只能被动接受其馈赠与剥夺。
2. “我们攀爬冰雪覆盖的高山,然后飞走。”(《诗》)
意义:
“攀爬”象征人类对永恒的徒劳追求,“飞走”则指向时间对生命的终极剥离。
诗中“愿风将我们托起,可它没有应验”进一步强化了人在时间面前的无力感,暗合希腊悲剧中“命运不可违抗”的母题。
二、死亡:微小与绝对的辩证
3. “这些树是迷你的,但没有迷你死亡之说。”(《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
意义:
通过苔藓盆栽与死亡的类比,格丽克解构了“大小”的世俗标准:生命无论渺小或宏大,死亡皆以平等姿态降临。
此句批判了人类对死亡的等级化想象(如“壮烈”或“微不足道”),揭示其本质的普遍性与不可简化性。
4. “拒斥死亡……就是要活成一个圆环,而非一条直线。”(《拒斥死亡》)
意义:
将“线性时间观”转化为“圆环”,象征对死亡的抵抗策略:通过记忆的循环与创作的重构,消解时间的单向性。
“圆环”亦呼应诗集对生命循环的思考(如苔藓的采集与再生),暗示艺术创作是超越死亡的唯一途径。
三、日常:生存的坚韧与诗意
5. “每当冬天来临,老人们就会采集苔藓,制作苔藓三明治。”(《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
意义
苔藓作为贫瘠环境中的生存资源,象征人类在绝境中挖掘生命可能性的智慧。
“三明治”这一日常食物被赋予仪式感,将生存行为升华为对死亡的庄严抵抗,体现格丽克晚期诗作“以平凡见深邃”的叙事转向。
6. “我手捧着盆子,一棵松树在疾风中摇动,就像人在宇宙中。”(《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
意义:
盆栽松树与宇宙的并置,隐喻个体生命的渺小与坚韧。疾风中摇曳的树影,既是生存困境的写照,也是对“存在即抗争”的无声宣言。

3对“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的想法

  1. 佳乐 2025年3月27日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多维度分析 生命轮回 冬日意象:冬季既是生命终点,亦孕育新生,如诗中苔藓在严寒中生长,象征生命的顽强。 食物隐喻:苔藓三明治、野浆果等粗粝食物... 展开全部
  2. 佳琦 2025年3月27日
    《合作农场的冬日食谱》的经典金句如冬日炭火,既温暖又刺痛。格丽克以诗人的敏感与哲人的睿智,将生命终章的沉思转化为永恒的文学景观。在这个加速衰老的时代,重读此书不... 展开全部
  3. 佳怡 2025年3月27日
    艺术:真理的探寻与遮蔽 “他说,要是懂得言辞的效应,那该多好。”(《落日》) 意义: 对话体叙事中,“他”对语言力量的犹疑,折射出格丽克对诗歌表达局限性的自省。... 展开全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