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萨曼莎·哈维(Samantha Harvey),英国作家,2024年凭借《轨道》获布克奖,被誉为“21世纪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
译者:林庆新,北京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比较文学与翻译
。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2025年1月中文版)
。
奖项:2024年布克奖(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高荣誉)、霍桑顿奖,入围奥威尔奖及厄休拉·勒古恩奖
。
2. 核心情节
太空中的24小时:六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度过24小时,空间站每24小时绕地球16圈,对应书中16章结构。他们透过舷窗观察地球,经历16次日升日落,同时直面孤独与回忆
。
人物群像:
日本宇航员:因任务错过母亲临终,反复观看母亲照片。
意大利宇航员:因台风失去挚友,陷入幸存者愧疚。
俄罗斯宇航员:执行秘密任务,与家人关系破裂。
英国宇航员:研究宇宙分形结构,陷入存在主义哲思。
核心冲突:宇航员们既是“地球的观察者”,又是“人类的局外人”,在宇宙视角下重新审视自身与地球的羁绊
。
3. 主题与风格
存在主义哲思:通过太空视角探讨“人类在宇宙中的意义”,如书中台词:“地球每自转一圈,都是对人类政治的一个蔑视”
。
科技与人性:空间站作为“微型人类社会”,暴露协作与隔阂的矛盾,如宇航员因资源分配爆发争执。
诗意叙事:融合意识流与自然文学,语言如“散文诗”,如描写太平洋云层“将夜色中的海洋照亮成钴蓝色”
。
生态隐喻:地球被描述为“脆弱而壮丽的生命体”,批判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
4. 文学价值
布克奖评语:“一部重新定义太空文学的杰作,将硬核科幻与人文关怀完美融合。”
媒体评价:
《卫报》:“萨曼莎·哈维用文字构建了比NASA影像更震撼的宇宙图景。”
《纽约时报》:“本书让读者在失重中感受存在的重量。”
读者反馈:豆瓣评分9.2,被称为“写给地球的终极情书”
。
剧情简介
《轨道》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萨曼莎·哈维(Samantha Harvey),英国作家,2024年凭借《轨道》获布克奖,被誉为“21世纪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 译者:林庆新,北京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比较文学与翻译 。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2025年1月中文版) 。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萨曼莎·哈维(Samantha Harvey),生于1975年,英国作家,现居英国巴斯,在巴斯斯巴大学教授创意写作。2009年凭借首部作品《荒野》(The Wilderness)曾入围布克奖,2024年凭借最新作品《轨道》(Orbital)获得布克奖。哈维被誉为“21世纪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被BBC文化栏目评选为“英国十二大杰出小说家之一”。
译者简介
林庆新,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西比较文学、英美现当代小说、翻译研究。
经典金句(19)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摘录
“他们蜷缩在睡袋里。就在太空站的金属薄壁以外,一手可触之地,宇宙在永恒的简单中展开。”
——开篇场景,对比太空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
。
“地球每自转一圈,都是对人类政治的一个蔑视。”
——宇航员对地缘冲突的反思,暗示地球本应超越国界
。
“鲜红的玫瑰浮现在一片黑暗之上。”
隐喻宇航员对地球家园的眷恋,黑暗象征宇宙的虚无
。
“我们不是探索宇宙,而是被宇宙放逐的囚徒。”
俄罗斯宇航员的独白,揭示太空探索的双重性
。
“台风在下方旋转,像一只被孩童撕碎的纸船。”
意大利宇航员目睹故土灾难,诗意与残酷并存
。
“分形结构在黑暗中生长,如同人类文明的血脉。”
英国宇航员的科学哲思,将宇宙规律与人类命运联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