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父与子》书籍简介与经典台词(以​​屠格涅夫小说版​​为主)
​​一、书籍简介​​
《父与子》(Отцы и дети)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62年,被誉为“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夕社会矛盾的百科全书”。

​​核心内容​​
小说以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为背景,围绕​​贵族青年阿尔卡狄​​与​​平民知识分子巴扎罗夫​​的“代际冲突”展开:

阿尔卡狄是温和的自由主义者,代表贵族阶级的“改良派”;巴扎罗夫则是激进的虚无主义者,主张否定一切传统(如贵族礼仪、艺术),崇尚科学与实践。
两人因一次乡村旅行相遇,巴扎罗夫的“破坏”精神与阿尔卡狄的“调和”态度形成尖锐对立。巴扎罗夫爱上贵族寡妇奥津佐娃却被拒绝,最终因解剖尸体感染病菌去世,悲剧结局折射出时代变革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主题与意义​​
小说通过“父与子”的代际冲突,探讨了​​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斗争​​、​​科学理性与传统价值的碰撞​​,以及​​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屠格涅夫以客观笔触刻画双方:既批判巴扎罗夫的“虚无主义”(如否定艺术的作用),也同情其追求真理的热情;既展现贵族阶级的保守,也肯定其对人性的珍视。

​​版本推荐​​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经典译本,注释详尽,适合深度阅读);
​​上海译文出版社版​​(语言流畅,适合大众读者)。

《父与子》书籍简介与经典台词(以​​屠格涅夫小说版​​为主) ​​一、书籍简介​​ 《父与子》(Отцы и дети)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62年,被誉为“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夕社会矛盾的百科全书”。 ​​核心内容​...(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他的小说不仅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朴质、精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贵族之家》《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经典金句(15)
1. 关于时代与思考​​
“对善于思考的人而言,是不存在穷乡僻壤的,至少我会尽一切所能,不使自己头脑生锈,落后于时代。”
​​解析​​:巴扎罗夫的名言,体现激进知识分子对“进步”的执着——即使身处乡村,也要通过思考保持思想的敏锐,拒绝被时代抛弃。
​​2. 关于理想与现实​​
“我现在仍希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期望把我的全副精力贡献给真理,但我已不再在以前寻觅过的地方寻求真理,原来,理想……就近在身边。”
​​解析​​:阿尔卡狄的成长独白,反映他从“贵族改良派”向“务实主义者”的转变——真理不在抽象的理论中,而在具体的生活实践里(如后来的农业改革)。
​​3. 关于爱情的局限​​
“如果一个人把一生都压在女人的爱情这张牌上,输了牌便变得消沉萎顿,什么事也干不来,那他就算不上是个男子汉,只是个雄性动物而已。”
​​解析​​:巴扎罗夫对爱情的理性态度,否定“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强调男性应具备独立的精神力量。
​​4. 关于生命的意义​​
“死亡是个老话题,但对每个人说来却是新鲜事。”
​​解析​​:小说结尾对巴扎罗夫之死的感慨,揭示死亡的普遍性与个体的独特性——无论何时,死亡都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新鲜课题”。
​​5. 关于亲情的温暖​​
“他母亲心肠太好了,如果你一天不吃十顿,顿顿吃得肚子圆圆的,她就要犯愁。”
​​解析​​:阿尔卡狄对母亲的描述,通过生活细节展现亲情的细腻——母亲的“唠叨”背后,是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