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与主题​​
​​创作背景​​
沈复(1763-1825)出身苏州幕僚家庭,一生漂泊,中年经商失败后随使团出使琉球,于1808年追忆与亡妻陈芸的点滴,写下此书。书名取自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寄托对短暂人生的感慨。
​​内容结构​​
​​现存四卷​​:
​​《闺房记乐》​​:记录与陈芸的婚姻生活,如沧浪亭赏月、焚香品茗等雅事。
​​《闲情记趣》​​:描写插花、盆景、焚香等生活美学,如“用沉速香蒸香饼”的焚香之法。
​​《坎坷记愁》​​:叙述家庭变故,因封建礼教压迫被逐出家门,陈芸病逝的悲剧。
​​《浪游记快》​​:游历各地的山水见闻,如西湖泛舟、黄山登临。
​​佚失两卷​​:原书六卷,后两卷《中山记历》《养生记道》被考证为后人伪作。
​​主题思想​​
​​反叛礼教​​:打破传统婚姻的“父母之命”,以“情之所钟,虽丑不嫌”追求灵魂契合。
​​生活美学​​:在贫寒中创造诗意,如“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淡泊哲学。
​​女性觉醒​​:陈芸女扮男装游庙会、典当钗环换酒,展现突破性别束缚的独立精神。
​​艺术特色​​
​​细节叙事​​:以“夏蚊成雷,拟作群鹤舞空”等童趣视角,赋予平凡生活诗意。
​​虚实交织​​:现实苦难与精神自由对照,如“闲情雅趣”与“坎坷愁绪”的张力。
​​语言风格​​:清新婉约,俞平伯评其“无酸语、赘语、道学语”。
​​版本与影响​​
​​中文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作家出版社(2016)等精装本广为流传,附林语堂英译序言及注释。
​​外文译本​​:林语堂1935年英译本推动国际传播,被译为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
​​衍生作品​​:改编为京剧《浮生六梦》、昆曲《浮生六记》,并衍生学术研究专著。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与主题​​ ​​创作背景​​ 沈复(1763-1825)出身苏州幕僚家庭,一生漂泊,中年经商失败后随使团出使琉球,于1808年追忆与亡妻陈芸的点滴,写下此书。书名取自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寄托对短暂人生的感慨。 ​​内容结构​​ ​​现存四卷​​: ​​《闺房记乐》​...(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年轻时秉承父业,以游幕经商为生,后偕妻离家别居,妻子客死扬州。46岁时有感于“苏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乃作《浮生六记》。

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5)
经典台词与段落​​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
​​出处​​:《闺房记乐》
​​背景​​:沈复与陈芸在萧爽楼生活时,以简朴为乐,体现反物质主义的生活观。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出处​​:《闺房记乐》
​​深意​​:打破传统审美,强调情感超越外貌,陈芸因豁达性格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文学最可爱的女人”。
​​“静室焚香,闲中雅趣。”​​
​​出处​​:《闲情记趣》
​​场景​​:陈芸独创“蒸香法”,将沉速香饼置于铜丝架上微火烘焙,营造无烟幽香,展现生活艺术化。
​​“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
​​出处​​:《坎坷记愁》
​​悲剧性​​:陈芸临终前与沈复约定来世性别互换,暗含对封建性别压迫的控诉。
​​“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出处​​:《闺房记乐》(化用民间俗语)
​​意象​​:以炊烟、晚霞、共餐等日常细节,勾勒相濡以沫的温情。
​​“花光好影,宝鼎相浮。”​​
​​出处​​:《闲情记趣》
​​审美​​:描绘插花艺术中花影与香炉的虚实相映,体现文人雅趣。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
​​出处​​:《坎坷记愁》
​​哲思​​:批判功利主义,呼应道家“无为”思想,主张向内寻求心灵自由。
​​“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
​​出处​​:《闺房记乐》
​​人物刻画​​:以白描手法勾勒陈芸清丽脱俗的外貌与灵动气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