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愤怒的葡萄》书籍简介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创作于1939年的长篇小说,1940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2年作者凭此作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为背景,通过乔德一家从俄克拉荷马州逃荒至加州的苦难历程,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与人性光辉,被誉为“美国版《活着》”
。
核心内容
时代背景:
1930年代,美国中西部因过度开垦和干旱引发“黑色风暴”,农田沙化,农民破产流离。乔德一家因银行没收土地被迫西迁,成为“沙尘难民”大军的一员,前往传闻中“遍地黄金”的加利福尼亚州
。
逃荒之路:
全家挤在破旧卡车中穿越沙漠,途中经历饥饿、疾病与死亡(如爷爷奶奶相继离世)。抵达加州后,却发现现实与理想截然相反:农场主压榨劳工、警察暴力镇压、流民营地生存条件恶劣。乔德逐渐觉醒,从沉默的流民成长为劳工运动组织者
。
人性与抗争:
小说通过乔德母亲、牧师凯西等角色,展现底层人民在绝境中的互助与反抗。凯西因组织罢工被杀,乔德继承其遗志,喊出“凡有饥饿者抗争处,必有我在”的宣言,最终选择为群体正义而战
。
主题与意义
社会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剥削人”的本质,批判资本家对土地和劳工的掠夺(如烧毁橙子维持物价、活埋生猪制造稀缺)
。
生态寓言:生态灾难(沙尘暴)与经济危机交织,暗示人类对自然的掠夺终将反噬自身
。
希望哲学:尽管苦难深重,小说通过家庭纽带(如母亲以乳汁哺育陌生婴儿)和集体互助,传递“愤怒的葡萄终将成熟”的抗争信念
。
《愤怒的葡萄》书籍简介 《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创作于1939年的长篇小说,1940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2年作者凭此作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为背景,通过乔德一家从俄克拉荷马州逃荒...(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美】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
美国文学家,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一生共创作27部作品,包括喜剧小说《罐头厂街》、跨类型作品《伊甸之东》、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愤怒的葡萄》、旅行作品《横越美国》等。
斯坦贝克是地位崇高的文学大师,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作家。他1968年过世之后,多部作品持续畅销至今。
-----------------------
译者:王一凡
文学译者。译有《故园风雨后》《福尔摩斯先生》《接触!一本邂逅之书》《夜幕降临》《无罪的罪人》《请你帮我杀了她》《许愿树》《旅行的意义》《永远的异乡客》等多部作品。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展开全部)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经典金句(24)
纠错 补充反馈
“凡是有饥饿的人为了吃饭而斗争的地方,都有我在那里。凡是有警察打人的地方,都有我在那里。”
——汤姆·乔德对劳工运动的宣言,体现个体觉醒与集体责任的融合
。
“你不能吓倒一个人,除非他害怕。”
——揭示恐惧的本质,强调勇气源于直面困境的决心
。
“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是一个人。”
——乔德母亲的话,象征底层人民团结的力量,打破个人主义的桎梏
。
“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来临。”
——标题的文学化诠释,隐喻集体愤怒终将转化为变革动力
。
“不让你的期望飞得像天上的小鸟那么高,你就不会像虫子一样在地里爬。”
——对虚妄希望的警示,倡导在苦难中保持清醒与坚韧
。
“人一旦接受过施舍,那就留下了一个永远也消不掉的伤疤。”
——批判资本主义慈善的虚伪性,强调尊严高于生存
。
“胜利者是这样说的人:我会坚持,直到我成功。生活是一种反身动作。”
——对成功学的讽刺,揭示奋斗与压迫的共生关系
。
“河流永远向前,它不会倒流,也不会停歇。”
——乔德母亲的生存哲学,隐喻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渺小与不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