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分成两半的子爵》卡尔维诺百年诞辰纪念版书籍简介
核心信息
作者与地位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文学巨匠,被誉为“作家们的作家”。其作品以寓言式叙事、哲学思辨与超现实想象著称,深刻影响20世纪世界文学。《分成两半的子爵》创作于1952年,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首次出版于1952年,2023年为纪念卡尔维诺诞辰百年推出特别版本。
内容梗概
故事主线:17世纪奥地利与土耳其战争中,梅达尔多子爵被炮弹劈成两半,右半身成为邪恶暴君,左半身化身善良圣徒。两人分别以极端方式统治村庄,最终因爱上同一少女帕梅拉决斗,伤口缝合后重获完整身体。
核心冲突:善与恶的对立、完整与分裂的辩证,映射现代人精神异化与身份焦虑。
主题思想
人性分裂与完整:通过子爵的分裂与重聚,探讨善恶共存的人性本质,强调“不完整才是完整的真谛”。
战争与异化:批判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揭示权力与暴力的荒诞(如恶的一半滥杀无辜,善的一半迂腐失效)。
存在主义追问:追问个体如何在分裂中寻找自我认同,如帕梅拉所言:“我们都是不完整的,这正是痛苦的根源”。
艺术特色
寓言叙事:以奇幻情节包裹哲学思辨,如中空甲胄自认为人、爬树男孩的象征性存在。
儿童视角:通过叙述者“我”(子爵的外甥)的童真观察,消解故事的道德说教,强化荒诞感。
语言实验:简洁精准的意大利语叙事,融合童话韵律与冷峻讽刺,如“美好、智慧、正义只存在于被破坏之后”。
《分成两半的子爵》卡尔维诺百年诞辰纪念版书籍简介 核心信息 作者与地位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是意大利当代文学巨匠,被誉为“作家们的作家”。其作品以寓言式叙事、哲学思辨与超现实想象著称,深刻影响20世纪世界文学。《分成两半的子爵》创作于...(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译者介绍☯️】
吴正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意大利文学。代表性译作为意大利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小说集《我们的祖先》(包括《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三部作品)。
经典金句(16)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与思想摘录
“如果能够将一切劈为两半,人人都能摆脱愚蠢的完整概念。我曾是完整的,那时我看世界如混沌空气;如今分裂,才知残缺的深刻。”
出处:恶的一半子爵对帕梅拉的独白
哲思:揭示分裂对认知的重构,批判“完整”的虚妄。
“善良的子爵?不,他是迂腐的傻瓜!他给麻风病人送药,却摧毁他们的享乐;他救孩子,却让母亲哭泣。”
出处:村民对善的一半的嘲讽
讽刺:善的无力与道德绑架,善恶界限的模糊。
“战争让我们学会劈开一切,却忘了如何缝合。”
出处:战争场景描写
隐喻:战争对人性与社会的撕裂,呼应冷战背景下的集体创伤。
“帕梅拉,我理解你的痛苦——我们都在寻找完整的自己,却只找到破碎的镜像。”
出处:子爵与帕梅拉的对话
存在主义:现代人的孤独与自我追寻。
“秘密的分享者?不,我是他罪行的共犯。”
出处:恶的一半与善的一半决斗前的独白
心理剖析:善恶同源的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