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法国电影新浪潮小史:1959—1968》书籍简介
《法国电影新浪潮小史:1959—1968》是作家、电影研究者唐棣的著作,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3月出版。该书以文化随笔的形式,系统梳理了1959年至1968年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发展脉络、核心精神与代表人物,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电影史普及读物。
核心内容与特色
运动全景与关键事件:
书中以“反传统、反体制”为核心,梳理了新浪潮运动的起源(如《电影手册》“手册派”与拉丁区“左岸派”的崛起)、标志性事件(如1959年特吕弗《四百击》获戛纳最佳导演奖)及重要导演(特吕弗、戈达尔、瓦尔达、夏布洛尔等)的创作轨迹。例如,夏布洛尔的《漂亮的塞尔吉》(1958年)被视为新浪潮的“先声”,特吕弗的《四百击》(1959年)则以少年安托万的逃亡,撕开了传统电影的“规训”幕布。
美学与精神的诠释:
作者强调,新浪潮的核心是“将摄影机从制片厂夺回街道”,通过低成本、实景拍摄、即兴台词等方式,打破传统电影的“虚假性”与“戏剧化”,强调“真实生活的记录”。例如,戈达尔的《精疲力尽》(1960年)通过“跳接”剪辑与“无因暴力”的情节,传递了“绝对自由”的虚无感;瓦尔达的《天涯沦落女》(1962年)则以女性视角质问“自由边界”,成为女性主义电影的先驱。
时代与文化的映射:
书中将新浪潮运动置于二战后法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分析其与“婴儿潮”“阿尔及利亚战争”“五月风暴”等历史事件的关联。例如,特吕弗的《四百击》通过安托万的“逃亡”,反映了战后法国青年的“迷茫与反叛”;戈达尔的《筋疲力尽》则通过“虚无主义”的主题,批判了消费社会的“异化”。
《法国电影新浪潮小史:1959—1968》书籍简介 《法国电影新浪潮小史:1959—1968》是作家、电影研究者唐棣的著作,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3月出版。该书以文化随笔的形式,系统梳理了1959年至1968年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发展脉络、核心精神与代表人物,是一部兼具学术...(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唐棣,1984年生于河北唐山,一个作家和电影作者。
2003—2008年文学写作;2008—2015年摄影、拍短片;2015—2018年做影视编导,进行实验影像创作;2018—2021年在《字花》(中国香港)、《南方周末》开设《电影书写》专栏;2022—2024年为《天涯》《书城》杂志撰写《法国新浪潮电影史》相关文章。
2008年起,摄影、影像、电影作品在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波兰文化中心、长江当代美术馆、香港会展中心等地展出,入选香港国际电影节、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单向街“在影像中写作”巡回展等多种节展,2014年凭短片获新星星艺术奖年度实验奖。
目录
1 第一章 新浪潮来了!
65 第二章 电影比生活更重要吗?
119 第三章 新浪潮中的女导演
151 第四章 类型的、太类型的!
195 第五章 记忆,作为一种立场
241 第六章 巴黎不属于任何人
305 附 录 弗朗索瓦·特吕弗年表
320 后 记
(展开全部)65 第二章 电影比生活更重要吗?
119 第三章 新浪潮中的女导演
151 第四章 类型的、太类型的!
195 第五章 记忆,作为一种立场
241 第六章 巴黎不属于任何人
305 附 录 弗朗索瓦·特吕弗年表
320 后 记
经典金句(11)
纠错 补充反馈
金典台词(来自书中提及的经典影片)
书中虽未直接收录“金典台词”,但通过对新浪潮代表影片的分析,提炼出以下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语句(多为影片中角色的台词或导演的理念):
1. 《四百击》(1959年,特吕弗)
“生活就是银幕!”(安托万对摄影机的独白)
这句台词是特吕弗“电影作者”理论的集中体现,强调电影是“生活的延伸”,通过镜头记录真实的生命体验。安托万的“逃亡”与“迷茫”,本质上是战后法国青年对“虚假生活”的反抗,也是特吕弗对自身童年经历的投射。
2. 《精疲力尽》(1960年,戈达尔)
“我不快乐因为我不自由,我不自由因为我不快乐。”(米歇尔的内心独白)
这句台词揭示了“绝对自由”的悖论:当个体试图摆脱社会规训时,反而陷入“虚无”的困境。米歇尔的“逃亡”与“死亡”,象征着战后法国青年对“自由”的绝望追寻,也是戈达尔对“存在主义”的电影化表达。
3. 《天涯沦落女》(1962年,瓦尔达)
“我紧紧地合住我的眼睛,这样一切就都变成了黑色,但我做不到,从来都没有完全变黑。”(帕特里夏的台词)
这句台词通过“镜子”的意象,表达了女性对“自我认知”的挣扎。帕特里夏的“迷茫”与“觉醒”,反映了新浪潮运动中“女性主义”的萌芽,也是瓦尔达对“他者视角”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