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书籍简介
一、核心信息
作者:英国作家D.H.劳伦斯(D.H. Lawrence,1885-1930),20世纪最具争议的文学巨匠,作品以探索两性关系与工业文明异化著称。
创作时间:1913年首版,因直白的性心理描写遭查禁,1960年完整版问世。
文学地位:英语文学中首部探讨俄狄浦斯情结的小说,被誉为“工业史诗与心理分析的双重文本”。
版本特征:
中文译本:2017年花城出版社全译本(恢复被删12处心理描写)、2018年华侨出版社学术注释版(含矿区方言注解)、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经典译本。
国际影响:被译成40余种语言,1960年改编电影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二、内容架构
主线叙事
以矿工家庭莫雷尔一家为背景,聚焦次子保罗的成长困境:
童年创伤:父亲莫雷尔酗酒暴戾,母亲格特鲁德将情感寄托于儿子,形成畸形母子共生关系。
情感纠葛:保罗与米丽安(精神之恋)、克拉拉(肉体之爱)的失败关系,映射其无法摆脱母亲的精神控制。
觉醒与逃离:母亲去世后,保罗在工业城镇的迷雾中走向存在主义式的自我放逐。
核心情节
母子共生:莫雷尔夫人通过控制保罗的职业选择(阻止下矿)、情感生活(拆散与米丽安的恋情),将其变为精神傀儡。
三角关系:保罗与米丽安的柏拉图式恋爱因精神洁癖破裂;与克拉拉的肉体关系因男权意识践踏女性思想而终结。
死亡隐喻:母亲临终前对保罗的忏悔,象征旧式母爱的崩塌与保罗的精神觉醒。
社会批判
工业异化:煤矿工人莫雷尔的堕落(从活力矿工变为酒鬼)象征工业化对自然人性的摧残。
阶级矛盾:中产阶级母亲与矿工丈夫的价值观冲突,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结构的撕裂。
三、艺术特色
心理现实主义
通过意识流手法刻画保罗的矛盾心理,如“血与肉比理智更聪慧”的宣言,颠覆传统理性叙事。
象征体系
矿井:象征吞噬人性的工业牢笼与男性气质的异化。
蝴蝶:米丽安的白蝶象征精神自由的脆弱性。
黑暗房间:隐喻母子关系的窒息性空间。
性心理学创新
首次将弗洛伊德理论融入小说,揭示俄狄浦斯情结对人格的扭曲,被学界视为精神分析文学的奠基之作。
第一卷
第一章 莫雷尔夫妇早期的婚后生活
第二章 保罗出世,又一个回合
第三章 莫雷尔遭鄙弃——威廉承欢
第四章 保罗的青年时代
第五章 保罗踏进社会
第六章 家有丧事
第二卷
第七章 少男少女的爱情
第八章 爱的冲突
第九章 米丽安失恋
第十章 克莱拉
第十一章 考验米丽安
第十二章 激情
第十三章 巴克斯特·道斯
第十四章 解脱
第十五章 被遗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