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敦煌之恋以敦煌莫高窟守护者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人为原型,讲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奉献历程。主人公尚达(常书鸿化身)放弃巴黎优渥生活,投身大漠修复壁画,面对战乱、贫困与政治动荡,与妻子离散、与同行者共历生死,最终建立敦煌艺术保护体系。
​​核心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敦煌恶劣环境与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对抗。
​​文化守护与时代洪流​​:敦煌文物遭掠夺(如伯希和劫经)、研究所经费短缺等危机。

敦煌之恋以敦煌莫高窟守护者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人为原型,讲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在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奉献历程。主人公尚达(常书鸿化身)放弃巴黎优渥生活,投身大漠修复壁画,面对战乱、贫困与政治动荡,与妻子离散、与同行者共历生死,最终建立敦煌艺术保护体系。 ​​核心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撕裂​​...(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家达   甘肃兰州人。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甘肃文艺》、《飞天》编辑部编辑,甘肃文学院专业作家,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甘肃省政协常委,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39年10月生于甘肃兰州。50年代后期开始业余创作,往《人民文学》、《中国青年》等刊上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84年前一直在《甘肃文艺》和《飞天》编辑部担任小说编辑。1984年7月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至今。曾担任过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政协常委、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多年来在全国许多刊物上发表报告文学和中短篇小说百余篇(部),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敦煌之恋》,长篇小说《铁流西进》,中短篇小说集《清凌淩的黄河水》和《云雾草》。其中《清淩淩的黄河水》翻译到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敦煌之恋》翻译到韩国,全国先后有二十余家报刊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华文学选刊奖、人民文学昌达杯奖和敦煌文艺奖一等奖。中篇报告文学《天下第一鼓》获得中国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银磊怀奖。


​​“敦煌的壁画是活的,每一笔色彩都在呼吸。”​​
(尚达临终前对徒弟的嘱托,隐喻艺术生命的永恒性)
​​“我们不是在守护洞窟,是在守护文明的火种。”​​
(段文杰在经费危机中的呐喊,凸显文化使命高于个人生死)
​​“敦煌的月亮和巴黎的一样圆,但我的心只属于这片黄沙。”​​
(常书鸿拒绝国外优渥条件,展现文化信仰的纯粹性)
“以心为笔,绘梦敦煌,渲染爱的色彩。”
这句话表达了用心灵去描绘敦煌之美,用爱去渲染生命的色彩,体现了作者对敦煌的热爱与向往。
“敦煌是历史的瑰宝,在时间的洪流面前,我们唯有敬畏与珍视。”
这句话强调了敦煌作为历史瑰宝的价值,提醒人们要敬畏历史,珍视文化遗产。
“敦煌的千年传奇,是风沙掩不住的光辉岁月。”
这句话描绘了敦煌历经千年风沙,依然闪耀着光辉的历史,象征着文化的坚韧与不朽。
“在时光里低吟,于壁画间浅唱,敦煌,你是我永恒的篇章。”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敦煌的深情,将敦煌比作永恒的篇章,永远在心中低吟浅唱。
“你瞧,那壁画轻语,诉说着千年往事。”
这句话通过拟人的手法,让壁画“轻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与感染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