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端木蕻良論》书籍简介
《端木蕻良論》是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端木蕻良(1912—1996)文学成就的重要著作,主要有两个版本:
1. 王富仁教授遗稿版(学术专著)
基本信息:由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是王富仁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泰斗)的遗作。全书258页,定价58元,精装。
核心内容:聚焦端木蕻良的小说创作与文学世界,通过文本细读与时代背景分析,探讨其作品中的民族意识(如《科尔沁旗草原》对东北沦陷的书写)、审美追求(如诗化语言与抒情风格),以及他与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关联。书中强调,端木蕻良以笔为剑,将个人命运与民族救亡结合,其作品体现了“现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独立审美意识”。
2. 刘以鬯评论集版(香港出版)
基本信息: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21年出版,平装,312页,定价HK$128。该版本为刘以鬯(香港著名作家、编辑)对端木蕻良的评论集,收录14篇文章,分五辑,涵盖小说分析、人物塑造、创作生涯等。
核心内容:除收录刘以鬯的经典评论外,还增补了端木蕻良在香港的文学活动(如1983年在“中文文学周”的发言)及与夏志清的通信,提供了端木蕻良生平与创作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书中加入刘以鬯与端木蕻良的64封往来书信,进一步还原了两人的交往与文学理念碰撞。
《端木蕻良論》书籍简介 《端木蕻良論》是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端木蕻良(1912—1996)文学成就的重要著作,主要有两个版本: 1. 王富仁教授遗稿版(学术专著) 基本信息:由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是王富仁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泰斗)的遗作。全书258页,定价58元,精装。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劉以鬯(1918-2018 ),原名劉同繹,生於上海。
劉以鬯是香港著名小說家及文學編輯,遊走於商業與藝術,既娛人,又娛己,對文學有所堅持。他在寫作和編輯兩個領域孜孜耕耘;前者以與眾不同的筆觸創作,結構獨特,人物心理細緻,描寫視角往往翻空出奇;後者為編輯則眼光獨到,引介外國文學,多年為香港文學提拔出眾人才。
劉以鬯的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酒徒》和《對倒》,他的小說影響深遠,橫跨地域,超越文學的邊界。他獲獎無數,包括2010年香港書展首位「年度作家」、2011 年香港特區政府銅紫荊星章、2014年嶺南大學榮譽博士及香港藝術發展局終身成就獎等。黃勁輝執導的紀錄片《1918》(2015),記下劉以鬯的寫作心路,與及他對華文文學及藝術的重要影響。
梅子,出版社資深編輯。一九八四至一九九四年兼澳門亞洲公開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史」學位課程教職。曾任香港多種文學獎評判。現為《城市文藝》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二○○六年獲特區民政事務局之「推動文化藝術發展傑出人士獎」。著編有:評論集《人文心影》、《香港文學識小》;散文集《葦思散葉》;《劉以鬯研究專集》(合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之《劉以鬯卷》和《舒巷城卷》、《香港短篇小說選(八十年代)》及中國現代作家選集數十種等。
目录
出版說明
增訂版出版說明(梅子)
代前言
可憂的現象
第一輯
評《科爾沁旗草原》
評《科爾沁前史》
評《大地的海》
評《新都花絮》
評〈渾河的急流〉
第二輯
大山:端木蕻良塑造的英雄形象
馬七與小精
西洋文學對端木蕻良的影響
端木蕻良看《紅樓夢》
端木蕻良與魯迅
第三輯
端木蕻良在香港的文學活動——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一日在第五屆「中文文學週專題講座」上的發言
端木蕻良與《時代文學》
周鯨文先生談端木蕻良
第四輯
關於端木蕻良的通信(一):與夏志清先生的通信
關於端木蕻良的通信(二):與端木蕻良先生的通信
後記
初版後記
增訂版後記(梅子)
(展开全部)增訂版出版說明(梅子)
代前言
可憂的現象
第一輯
評《科爾沁旗草原》
評《科爾沁前史》
評《大地的海》
評《新都花絮》
評〈渾河的急流〉
第二輯
大山:端木蕻良塑造的英雄形象
馬七與小精
西洋文學對端木蕻良的影響
端木蕻良看《紅樓夢》
端木蕻良與魯迅
第三輯
端木蕻良在香港的文學活動——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一日在第五屆「中文文學週專題講座」上的發言
端木蕻良與《時代文學》
周鯨文先生談端木蕻良
第四輯
關於端木蕻良的通信(一):與夏志清先生的通信
關於端木蕻良的通信(二):與端木蕻良先生的通信
後記
初版後記
增訂版後記(梅子)
经典金句(10)
纠错 补充反馈
《土地的誓言》(散文):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这两段文字以呼告手法直接抒发对故乡的热爱,将土地拟人化为“母亲”,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与抗争的决心。
《科尔沁旗草原》(长篇小说):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
——这段文字通过密集的东北特有意象(白桦林、马群、高粱等),展现了故乡的丰饶与美丽,同时隐含对沦陷的悲痛。
《鴜鹭湖的忧郁》(短篇小说):
“我是在一个忧郁的黄昏里,第一次看见鴜鹭湖的。湖水是灰色的,像一块被揉皱的绸子,上面浮着几片枯黄的叶子。”
——以“忧郁”的色调与细腻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内心矛盾,体现了端木蕻良“诗化小说”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