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文学巨匠,意识流文学奠基人,代表作包括《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灵夜》。
创作时间:1904-1914年,历经9年22次退稿,1914年由埃兹拉·庞德协助出版
。
出版信息:中文版由多家出版社发行,如2019年天地出版社(杜若洲译)、2024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杨浩田译)等,定价45-58元不等
。
题材:短篇小说集,收录15篇独立故事,以20世纪初都柏林中下层市民生活为横截面,展现爱尔兰社会的精神瘫痪与人性困境
。
2. 核心内容
三重人生阶段叙事:
童年篇:《姐妹们》《阿拉比》等,通过孩童视角揭露宗教压抑与理想幻灭。
青年篇:《伊芙琳》《赛车之后》等,刻画青年在家庭责任与殖民文化中的挣扎。
成年篇:《死者》《母亲》等,聚焦中年危机与精神困境,终章《死者》以雪夜场景收束全书,象征城市集体苍凉
。
关键情节:
《阿拉比》:少年为兑现爱情承诺赶赴集市,却在商业庸俗现实中经历理想崩塌。
《伊芙琳》:女主角因预见到“娜拉出走”式悲剧而放弃私奔,成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
《死者》:加布里埃尔在圣诞宴会上经历情感冲击,最终在雪夜沉思中完成精神觉醒
。
3. 文学特色
瘫痪主题:
宗教瘫痪:天主教压抑人性(如《姐妹们》中神父的信仰崩塌)。
政治瘫痪: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集体失语(如《两个浪子》中的酗酒堕落)。
情感瘫痪: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如《粘土》中玛丽亚的孤独)
。
印象主义叙事:
淡化情节冲突,通过瞬间感受与细节构建情境(如《死者》结尾覆盖全城的雪景)。
象征手法:紫色信封暗示命运转折,雪景隐喻精神净化
。
精神顿悟:
每篇结尾设置人物对生命本质的突然领悟(如《阿拉比》少年在集市闭门时的幻灭感)
。
4. 版本与评价
版本差异:
天地出版社版(2019):萧乾、文洁若团队修订,附注释解析宗教隐喻。
江苏凤凰文艺版(2024):杨浩田译本,附南开大学万字导读与插画
。
文学地位:
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西方文学典范”,与《尤利西斯》构成意识流承继关系
。
豆瓣评分8.5+,读者称其“在细微日常中发现人生深意”
。
一次遭遇
阿拉比
伊芙琳
赛车以后
两个流浪汉
公寓
一小片阴云
何其相似
泥土
痛苦的事件
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青节
母亲
圣恩
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