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农场》(Animal Farm)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于1945年创作的政治寓言小说,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反极权主义经典”。小说以曼纳庄园的动物革命为背景,通过动物推翻人类统治后建立“动物农场”的历程,影射苏联斯大林时期的极权统治与革命异化。
核心情节
革命爆发:老猪“老少校”提出“动物主义”思想,号召动物反抗人类压迫。他去世后,猪群雪球和拿破仑领导动物推翻农场主琼斯,建立“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自治社会,并制定《七诫》作为纲领。
权力腐化:拿破仑通过豢养恶犬清除异己(如驱逐雪球),篡改《七诫》,建立特权阶级。猪群逐渐脱离劳动,剥削其他动物,最终将农场名称改回“曼纳庄园”,与人类达成交易,彻底背叛革命理想。
制度异化:口号从“四条腿好,两条腿坏”演变为“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更平等”,《七诫》被简化为维护猪群统治的工具,动物们重回被压迫的悲惨境地。
角色象征
老少校:象征马克思与列宁,提出革命理论但未参与实践。
拿破仑:影射斯大林,通过暴力与谎言巩固权力,成为新独裁者。
雪球:代表托洛茨基,因理想主义被驱逐并污名化。
拳击手(马):象征盲目服从的基层劳动者,至死坚信“拿破仑永远正确”。
本杰明(驴):映射奥威尔本人,对极权主义持怀疑态度但保持沉默。
主题与影响
极权批判:揭示权力垄断如何腐蚀理想主义,最终导致制度性压迫。
语言操控:通过篡改历史(如“牛棚大战”叙事)和简化口号(如“七诫”修改),展现宣传机器对思想的操控。
阶级讽刺:动物革命后,猪成为新剥削者,其他动物沦为“更悲惨的奴隶”,暗讽革命可能沦为权力游戏。
小说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百佳小说”,并被改编为电影、话剧。其寓言形式使读者既能感受故事的荒诞性,又能深刻反思现实中的权力与自由问题。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附录:《动物农场》乌克兰文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