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电影艺术(插图第8版):形式与风格》书籍简介
《电影艺术(插图第8版):形式与风格》(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8th Edition)是​​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与​​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夫妇合著的经典电影学教材,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2008年10月出版(ISBN:9787506291323)。该书自1979年第1版问世以来,历经七次修订,已成为​​国际电影学界公认的标尺性著作​​,被誉为“电影艺术的百科全书”。

​​1. 核心内容与结构​​
全书以“​​形式与风格​​”为核心线索,系统梳理了电影的​​创作逻辑​​、​​技术原理​​与​​艺术表达​​,涵盖以下四大板块:

​​电影艺术与制片​​(第一部分):从电影的技术本质(“制造幻象的机器”)出发,解析电影制作的全流程(编剧、拍摄、剪辑、发行),结合《辣手摧花》《公民凯恩》等经典影片,探讨“电影即艺术”的核心命题。
​​电影形式​​(第二部分):聚焦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元素),分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形式期待”“惯例与经验”对观众感知的影响。
​​电影风格​​(第三部分):深入探讨“风格”的形成机制,从​​场面调度​​(布景、服装、灯光、表演)、​​摄影​​(影像色调、景框、长镜头)、​​剪辑​​(连续性剪辑、不连续性剪辑)到​​声音​​(画外音、音乐、音效),逐一解析电影语言的“语法”。
​​电影的种类​​(第四部分):分析电影类型的定义、历史与社会功能,结合《公民凯恩》《洛城机密》等案例,探讨“类型片”的艺术价值与观众心理。
​​2. 作者与特色​​
​​作者背景​​:大卫·波德维尔是“认知电影理论”的创始人,以对小津安二郎、爱森斯坦等导演的“作者研究”及香港电影研究闻名;克里斯汀·汤普森是新形式主义电影分析的领军人物,其著作《Breaking the Glass Armor》(1988)是该领域的经典。夫妇二人合著的作品(如《电影风格的历史》《世界电影史》)均被视为电影学必读书目。
​​特色​​:
​​系统性​​:从技术到艺术、从理论到实践,构建了完整的电影知识体系;
​​案例丰富​​:佐以《公民凯恩》《辣手摧花》《指环王》等数十部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解读;
​​通俗性​​:语言简洁明了,适合“没有任何电影专业知识的读者”入门,也可作为电影从业者的“良师益友”。
​​3. 读者评价与影响​​
该书被译为法、中、希、日等十余种语言,在全球电影院校(如美国影剧学校、北京电影学院)中被广泛用作教材。读者评价其“​​简洁明了却系统严谨​​”“​​帮助热爱电影的人思考电影的种种​​”,是“电影求学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书”。

《电影艺术(插图第8版):形式与风格》书籍简介 《电影艺术(插图第8版):形式与风格》(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8th Edition)是​​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与​​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夫妇合著的经典电...(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1947~)及其夫人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1950~),是当代美国重要的电影理论家,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荣誉教授,法国电影资料馆(Cinemathèque Française)顾问,国际电影学界最多产、最伟大的教科书编纂者之一。波德维尔是“认知电影理论”的创始人,并以其对小津安二郎、爱森斯坦等人的“作者”研究、电影叙事学、香港电影研究、电影风格史的研究而广受尊敬;克里斯汀则是新形式主义电影分析理论的领军人物,她的Breaking the Glass Armor(1988)是公认的新形式主义经典著作。 波德维尔夫妇著有多部享誉世界的电影学理专著,如《电影风格的历史》,《世界电影史》,《娱乐王国:香港电影的秘密》。其中,《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在世界范围内最为畅销,是一部最深入人心的作品。 2007年3月,大卫·波德维尔以其对亚洲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的持续关注而荣膺“亚州电影学术研究大奖”。

目录
简目推荐导言译者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前言:让自己在电影中展开第一部分
电影艺术与制片
第一章 电影即艺术:创意、科技与商业 《辣手摧花》中的艺术性
电影的技术
制造幻象的机器
深度解析:找出模式
拍片:电影制作
编剧与集资阶段
准备阶段
拍摄阶段
组合阶段
深度解析:电影制作中的用词与职称
制作过程的艺术影响 电影制作模式
大型制作
剥削劳动力及独立制片
小规模制片
不同制作形态的启示
深度解析:胶卷底片与数字影片的会合
将电影带到观众面前:发行与放映
发行:权力中心
影院及非影院放映
发行与放映的艺术影响
结论
延伸阅读
相关网站
DVD推荐
电影幕后花絮DVD推荐
第二部分 电影形式
第二章
电影形式的重要性
电影形式的概念
形式即系统
“形式”与“内容”
形式的期待
惯例与经验
形式与情感
形式与意义
评论 电影形式的原则
功能   类似与重复   差异与变化   发展
统一/不统一 结论 延伸阅读 相关网站 电影幕后花絮DVD推荐
第三章
叙事是一种形式系统 叙事结构的原则
叙事是什么?
情节与故事
因果关系
时间 深度解析:玩弄故事时间   空间   开场、结尾和剧情发展的模式
叙述:故事流程
故事内容的范围
故事内容的深度
叙述者
总结叙述
经典好莱坞电影
《公民凯恩》的叙事形式
《公民凯恩》整体叙事上的期待
《公民凯恩》的故事与情节
《公民凯恩》中的因果关系
《公民凯恩》中的时间
《公民凯恩》中的动机
《公民凯恩》中的平行对照
《公民凯恩》的叙述 结论 延伸阅读 相关网站 电影幕后花絮DVD推荐
第三部分
电影风格
第四章
镜头:场面调度 什么是场面调度?
写实主义 场面调度的威力 场面调度的元素   布景   服装与化妆   灯光
演出:动作与表演
深度解析:电影演员的工具箱
整体表现:空间与时间中的场面   空间   时间
场面调度的叙事功能——范例影片:《我们的好客之道》
结论 延伸阅读 相关网站 电影幕后花絮DVD推荐
第五章
镜头:摄影
摄影的影像
色调的范围
影片的速度
空间透视关系
深度解析:由怪物到凡人:《指环王》中的计算机合成影像
取景
景框的面积与形状
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取景的角度、水平、高度及距离
动态景框 影像的时间长度:长镜头
长镜头的功能
长镜头及动态景框 结论 延伸阅读 相关网站 电影幕后花絮DVD推荐
第六章
剪辑:镜头之间的关系 何谓剪辑?
电影剪辑的特性
镜头A与B的图形关系
镜头A与B的节奏关系
镜头A与B的空间关系
镜头A与B的时间关系
连续性剪辑
空间的连续性:180°线
《马尔他之鹰》中的连续性剪辑
连续性剪辑:几个重点
更进一步:越过动作轴
交叉剪辑 时间的连续性:顺序、频率和长度
深度解析:紧凑的连续性剪辑:《洛城机密》与当代剪辑
连续性剪辑之外的剪辑法
图形及节奏方面的其他可行性
空间与时间上的不连续性
不连续性剪辑的功能:《十月》 结论 延伸阅读 相关网站 电影幕后花絮DVD推荐
第七章
电影的声音
声音的威力
电影声音的基本要素
知觉特性
选择、改变与组合 电影声音的特性
节奏   忠实度   空间
深度解析:画外音与视觉观点:《危险关系》中的现金调包
时间 电影声音的功能:《死囚越狱》
方丹的口述
音效与叙述
声音母题
音乐
声音段落举例 结论 延伸阅读 相关网站 电影幕后花絮DVD推荐
第八章
总结:风格是一种形式系统 风格的概念
风格与电影导演
风格与观众 分析电影风格
第一步:决定该片的组织结构
第二步:辨识显著的技巧
第三步:找出整部影片中技巧的模式
第四步:提出这些技巧的功能以及形成的模式 《公民凯恩》的风格
结论 延伸阅读 电影幕后花絮DVD推荐
第四部分
电影的种类
第九章
电影类型 了解类型 类型定义
分析类型
类型历史 深度解析:当代类型:犯罪惊悚片
类型的社会功能 三种类型   西部片   恐怖片   歌舞片 结论 延伸阅读 相关网站 电影幕后花絮DVD推荐
第十章
纪录片、实验电影及动画片 纪录片
何谓纪录片?
纪录片的种类 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分野 纪录片的形式种类 分类式 策略式 实验电影
实验电影的形式类别
抽象式
联想式 动画片
叙事型动画电影实例:《狂鸭》
实验型电影实例:《富士山》 结论 延伸阅读 相关网站 电影幕后花絮DVD推荐
第五部分
电影分析评论
第十一章
电影评论:范例分析 经典叙事电影(剧情片)
《星期五女郎》
《西北偏北》
《为所应为》 经典电影拍摄手法的叙事选择
《筋疲力尽》
《东京物语》
《重庆森林》 纪录片的形式与风格
《持摄影机的人》
《细细的蓝线》 形式、风格与意识形态
《相逢圣路易》
《愤怒的公牛》
附录:电影分析评论写作 准备书写
第一步:发展一个你会在文章中加以说明解释并举证的论点
第二步:做出电影的分段分析表
第三步:注意片中杰出的技巧 组织及写作 结论 分析论文范例 延伸阅读 本章分析范例电影DVD信息
第六部分
电影史
第十二章
电影艺术与电影史
早期电影 (1893~1903年)
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发展(1908~1927年)
德国表现主义 (1919~1926年)
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1918~1930年)
印象主义 超现实主义 苏联蒙太奇运动 (1924~1951年)
声音技术引进后的经典好莱坞电影
意大利新写实主义(1942~1951年)
法国新浪潮 (1959~1964年)
“新好莱坞”与独立制片
当代香港电影
延伸阅读
电影幕后花絮DVD推荐
重要词汇表
人名对照表
片名对照表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0)
金典台词(来自书中核心观点与经典影片分析)
书中虽未直接收录“电影台词”,但​​作者对电影艺术的洞察​​与​​经典影片的分析​​,形成了许多“影像艺术的格言”,以下是部分代表性论述:
​​1. 关于“电影的本质”​​
“电影是一种年轻的媒体。绘画、文学、舞蹈与戏剧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电影问世只有一百年出头。即使这段期间相当短,但是,这个新事物已经成为一种活泼有力的艺术形式。”(第一章“电影即艺术:创意、科技与商业”)
解析:强调电影的“年轻性”与“艺术性”,打破“电影是工业产品”的偏见,肯定其作为“第七艺术”的地位。
​​2. 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形式即系统。‘形式’与‘内容’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内容是形式的内涵。”(第二章“电影形式的重要性”)
解析:提出“形式系统”理论,认为电影的“叙事性”(情节、人物)与“非叙事性”(摄影、剪辑、声音)共同构成“形式系统”,二者共同服务于“内容”的表达。
​​3. 关于“叙事作为一种形式系统”​​
“叙事结构的原则是‘功能’。每个叙事元素(情节、人物、冲突)都有其‘功能’——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性格、传递主题意义。”(第三章“叙事是一种形式系统”)
解析:以《公民凯恩》为例,分析“因果关系”“时间”“空间”等叙事元素的“功能”,揭示“叙事”作为“形式系统”的内在逻辑。
​​4. 关于“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是电影中‘写实主义’的核心。布景、服装、灯光、表演等元素,共同构建了‘真实的空间与时间’,让观众‘相信’电影中的世界。”(第四章“镜头:场面调度”)
解析:强调“场面调度”的“真实性”与“叙事性”,认为其是电影“沉浸感”的关键来源。
​​5. 关于“剪辑”​​
“剪辑是‘镜头之间的关系’。连续性剪辑(如180°线)让观众‘跟随’故事的发展;不连续性剪辑(如交叉剪辑)则让观众‘思考’故事的意义。”(第六章“剪辑:镜头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析“剪辑”的“功能”——通过“镜头组合”控制观众的“注意力”与“情感”,实现“意义的传递”。
​​6. 关于“风格”​​
“风格是一种‘形式系统’。导演的风格不是‘个人偏好’,而是‘技巧的模式’——通过重复使用某种技巧(如长镜头、对称构图),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第八章“总结:风格是一种形式系统”)
解析:提出“风格即技巧模式”的观点,认为导演的风格是“技巧的重复与强化”,而非“随意的选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