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25周年纪念版)》书籍简介
《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Film Directing: From Conception to Screen)是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及影像化专家​​史蒂文·卡茨​​(Steven D. Katz)的经典著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版(25周年纪念版)。该书是全球电影从业者的权威教材,被翻译成德、法、日等七种语言,累计发行量超25万册,被誉为“电影影像化创作的百科全书”。

​​一、核心内容与结构​​
全书以“​​影像化工作流程​​”为核心,覆盖从“剧本构思”到“银幕呈现”的全流程,结合​​经典影片案例​​(如《群鸟》《公民凯恩》《银翼杀手》《毕业生》等)与​​实操技巧​​,系统讲解电影镜头的构思、设计与执行。主要内容包括:

​​影像化工作的本质​​:
强调“影像化”是将“意念、情绪、故事”转化为“可见影像”的过程,是导演与影像创作者的核心任务。书中提出“影像化工具包”(如故事板、分镜头草图、数字预演等),帮助导演团队提前规划镜头语言。
​​故事板与影像化设计​​:
详细讲解故事板的作用(“电影的日记”)、绘制方法(如A/I/L字母模式、动作轴线原则)及在前期制作中的应用。通过《群鸟》《谋杀绿脚趾》等影片的故事板案例,展示如何用画面语言传递叙事逻辑与情感。
​​镜头构图与空间关系​​:
涵盖​​景别​​(特写、中景、全景)、​​镜头运动​​(摇镜、移镜头、推轨镜头)、​​剪辑规则​​(180°规则、动作轴线)等核心概念。例如,书中指出“特写能拉近观众与主体的距离,传递亲密感或脆弱感”,“动作轴线是安排演员与镜头的核心逻辑,用于保持场景的空间一致性”。
​​剪辑与时间关系​​:
探讨剪辑如何塑造叙事节奏与情感。通过“问答模式”“动接动剪切”“叠化”等剪辑手法,分析如何用镜头连接时间与空间(如《太阳帝国》《银翼杀手》的剪辑案例)。
​​制作流程与实践​​:
从“剧本分析”“场景描述”“摄影机测试”到“预演”“拍摄”,提供全流程的操作指南。新增“快速上手”章节(25周年纪念版),指导导演如何在片场临时调整计划,与演员、摄影组高效沟通。
​​二、25周年纪念版特色​​
​​新增案例与资源​​:收录韦斯·安德森《月升王国》、科恩兄弟《谋杀绿脚趾》、《死侍》等近年经典影片的故事板与预演段落,更新数字工具(如3D视觉预演、数字视频)的应用案例。
​​实操指南升级​​:“快速上手”章节详细说明片场临时调整的应对策略,帮助导演解决“计划与现实冲突”的常见问题。
​​中国本土化案例​​:特别加入中国导演的拍摄案例(如张艺谋、陈凯歌作品),贴合中国电影从业者的需求。
​​三、作者背景​​
史蒂文·卡茨(Steven D. Katz)是​​纽约Curious Digital公司创始人​​(业内公认的数码电影电视特效先驱),拥有三十余年传统电影拍摄与动画制作经验。其作品涵盖广播、有线电视及国际电影节,现任幸星数字娱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执行制片人,专注于国际化电影制作。另著有《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等经典教材。

《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25周年纪念版)》书籍简介 《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Film Directing: From Conception to Screen)是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及影像化专家​​史蒂文·卡茨​​(Steven D. Katz)的经典著作,由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出...(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史蒂文·卡茨,作家、导演、制片人,业内公认的数字视效先驱,在影视、动画、游戏及设计领域有四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曾一对一指导迈克尔·杰克逊,面授舞台表演和电影拍摄技巧。在任幸星数字娱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行政制片人期间,参与了《赤壁》《暮光之城》等片的特效制作,并担任首部主要由中国本土团队制作的3D CGI动画电影《魔比斯环》的制片人。卡茨还创立了纽约蕞大的数字动画工作室Curious Digital、视听内容开发与制作工作室Pitch Studios。另著有《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 井迎兆,任教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制作硕士,译有《电影剪辑概论》。曾执导纪录片《1997香港人在台湾》《九七 香港 台湾人》《九七前后—台湾人在香港》《作家身影—文学赤子:龙瑛宗的美丽与哀愁》等。 王旭锋,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为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影视制作系副主任,并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电影录音师协会会员及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员。译有《音效圣经》《声音设计》《电影化叙事》等。

目录
致中国读者
推荐序
译者序
25周年纪念版前言
初版前言
关于本书所使用的照片和故事板
第一部分 影像化工作的过程
第一章 影像化工作
第二章 美术设计
第三章 故事板
第四章 影像化:工具与技巧
第五章 制作流程
第二部分 剪辑风格的元素
第六章 镜头构图: 空间关系
第七章 剪辑: 时间关系
第三部分 工作室
第八章 基础的应用
第九章 对话场景的调度
第十章 三人对话场景的调度
第十一章 四人以上对话场景
第十二章 运动镜头的调度
第十三章 画面的纵深
第十四章 摄影机角度
第十五章 开放与封闭式构图
第十六章 视点
第四部分 运动的摄影机
第十七章 摇镜
第十八章 升降镜头
第十九章 推轨镜头
第二十章 推轨镜头的调度
第二十一章 转场
第二十二章 画幅制式
第二十三章 告别的镜头
第二十三章 导演的一天
第二十四章 快速上手
第二十五章 告别的镜头
附录 摄影角度投射
重要词汇
延伸阅读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7)
金典台词(来自书中核心观点与案例)
书中虽未直接收录“电影台词”,但​​作者对电影创作的洞察​​与​​经典影片的分析​​,形成了许多“影像化创作的格言”,以下是部分代表性论述:
​​1. 关于“影像化的本质”​​
“电影是一门影像化的艺术,如何把想法变成看得见的影像?这是导演团队需要用心研究的内容。”——《序》
“影像化工作的目的是‘将意念转化为画面’,而不是‘炫耀技术’。镜头是‘讲故事的笔’,每个镜头都应服务于叙事。”——《影像化工作的过程》
​​2. 关于“故事板的重要性”​​
“故事板是‘电影的日记’,它记录了导演对场景的最初想象,是团队沟通的‘视觉语言’。”——《第三章 故事板》
“好的故事板能‘提前看到电影’,它不仅是‘分镜头草图’,更是‘叙事逻辑的可视化’。”——《故事板制作中导演的职责》
​​3. 关于“镜头构图与空间”​​
“特写能拉近我们与动作的距离,让我们与银幕上的主体产生亲密关系。通过摄像机镜头对空间的操控,我们能体会到疏离感、亲密感,或感觉与银幕上的事物有情感上的牵扯。”——《第六章 镜头构图:空间关系》
“180°规则是电影摄影中的基本规则,但它不是‘铁律’。我们的目的是给观众展示清晰的空间关系,有时违反规则反而能创造更强烈的戏剧效果。”——《动作轴线原则》
​​4. 关于“剪辑与叙事”​​
“剪辑确实具有塑造意义的力量,但这类样式的镜头剪接毕竟还属于少数。我们的故事片里的镜头很少像库里肖夫实验中那样被当成中性的建筑砖块,而是被组织来表达一个意念和根据剧本来讲一个故事。”——《第七章 剪辑:时间关系》
“叠化曾被濒临陈词滥调,但它的‘表现力’让它再度新鲜。叠化可以是任何长度(通常0.5秒),它希望被看见或至少被感受到,是‘有意味的剪辑’。”——《转场》
​​5. 关于“实践与创新”​​
“不能否认剪辑确实具有塑造意义的力量,但这类样式的镜头剪接毕竟还属于少数。我们的故事片里的镜头很少像库里肖夫实验中那样被当成中性的建筑砖块,而是被组织来表达一个意念和根据剧本来讲一个故事。”——《第七章 剪辑:时间关系》
“25周年纪念版的新增章节‘快速上手’,是为了告诉导演:当拍摄计划必须临时改动时,如何用‘信息图表演示’最大化地为拍摄做准备。许多导演都是按本书中的方法工作的,这样可以让演员在拍摄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高的参与度。”——《25周年纪念版前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