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电影的七段航程:戈达尔论电影》书籍简介
《电影的七段航程:戈达尔论电影》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经典著作,由​​郭昭澄​​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于2025年3月出版(ISBN:9787559681522)。该书是戈达尔1978年在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电影艺术学院进行的​​14次系列讲座​​的整理与记录,也是其计划中的“电影影像史”研究的核心文本,为其后来拍摄的史诗级作品《电影史》(Histoire(s) du cinéma)奠定了基础。

​​核心内容与特色​​
​​“公开的自我分析”:电影人的心灵之旅​​
戈达尔在讲座中以“自我剖析”的方式,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如《精疲力尽》《小兵》等代表作),分享了个人与职业的关系、工作方法、艺术观念及人生哲学。这种坦诚的“自我暴露”,让读者得以窥见这位电影革新者的真实内心与创作逻辑。
​​电影史的“考古学”视角:重新定义电影的本质​​
戈达尔反对将电影史视为“时间线的罗列”,而是主张以“考古学”或“生物学”的眼光,挖掘电影与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联系。例如,他通过分析早期电影(如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与好莱坞叙事模式,揭示了“影像的欺骗性”——传统电影通过“连续性剪辑”构建虚假的时空连贯性,掩盖了现实的断裂性。
​​电影作为“思考方式”:超越娱乐的艺术使命​​
戈达尔强调,电影不应停留在“讲述故事”的层面,而应成为“思考的方式”。他批判好莱坞的“资产阶级美学”,提出“电影必须成为改变世界的传单”,主张通过“断裂、拼贴、间离”等手法,解构传统叙事,激发观众对“权力、意识形态与真实”的反思。
​​七段航程:从“准备”到“显而易见”的创作哲学​​
全书以“七段航程”为结构,每段对应一个核心主题:
​​第一段航程“我准备”​​:回顾《精疲力尽》《小兵》的创作过程,强调“小成本制作的成功经验”;
​​第二段航程“距今太遥远”​​:探讨电影叙事的起源(如格里菲斯、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技巧),提出“电影语法的演变如同地层变迁”;
​​第三段航程“唯一感兴趣的”​​:分析电影改编(如《美国制造》《中国姑娘》),主张“改编是重新解读与创新”;
​​第四段航程“改编”​​:通过《美国制造》等作品,探讨“自由与限制”的平衡;
​​第五段航程“实在有些怪”​​:强调“错误与非传统手法”是艺术创新的重要来源;
​​第六段航程“弄错了”​​:进一步分析“错误”对叙事与表现力的影响;
​​第七段航程“显而易见”​​:总结“观众参与”的重要性,提出“电影的意义由观众反馈决定”。
​​学术价值与影响​​
本书是理解戈达尔电影理念与创作方法论的​​核心文本​​,也是研究“新浪潮电影”与“现代电影史”的重要资料。戈达尔的“考古学”视角、“反叙事”手法及“政治即美学”的主张,深刻影响了后世电影创作(如塔可夫斯基、贾樟柯等导演),并被学界视为“电影哲学”的经典文献。

《电影的七段航程:戈达尔论电影》书籍简介 《电影的七段航程:戈达尔论电影》是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的经典著作,由​​郭昭澄​​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于2025年3月出版(ISBN:9787559681522)。该书是戈达尔1978年在蒙特利尔康考...(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法国著名电影导演与影评人,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开始担任《电影手册》与《艺术》杂志的电影评论员,发表关于现代电影的批判性评论,后与特吕弗、夏布洛尔等人形成“《电影手册》派”。1954年开始制作短片,编写电影剧本;1960年完成第一部电影长片《精疲力尽》,震动西方电影界,与特吕弗的《四百击》一起被视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开山之作。其他电影代表作包括《随心所欲》《阿尔法城》《狂人皮埃罗》《中国姑娘》等,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在现代电影史上留下深远影响。 +++ 【译者简介】 郭昭澄 法语译者、职业口译员,巴黎第三大学法国现代文学硕士,主要兴趣是语言、电影、文学。

目录
前言一 001
前言二 004
第一段航程 我准备 007
第二段航程 距今太遥远 055
第三段航程 唯一感兴趣的 095
第四段航程 改编 129
第五段航程 实在有些怪 175
第六段航程 弄错了 221
第七段航程 显而易见 277
译名对照表 315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7)
《电影的七段航程:戈达尔论电影》金典台词(来自讲座与文本)
戈达尔的言论充满对电影、艺术与生活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其著作及讲座中的经典语句:
​​1. 关于电影的本质:“电影不是讲述故事,而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电影不是讲述故事,而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它应该像哲学一样,提出问题而非给出答案。”(Cinema is not about telling stories, it's about thinking. It should be like philosophy, posing questions rather than giving answers.)
解析:戈达尔认为,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发思考”,而非“娱乐观众”。他通过“断裂、拼贴”等手法,让观众主动参与“意义的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现成的故事”。
​​2. 关于传统电影的批判:“影像的欺骗性——从卢米埃尔到好莱坞的谎言”​​
“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只捕捉了表象,而好莱坞通过连续性剪辑(如轴线规则)构建了虚假的时空连贯性,掩盖了现实的断裂性。”(Lumière's Train Arriving at the Station only captures the surface, while Hollywood constructs a false continuity of space-time through continuity editing (such as the axis rule), covering up the discontinuity of reality.)
解析:戈达尔批判传统电影“伪造真实”,认为其通过“剪辑操控”让观众相信“影像即真实”,而他主张“撕碎幻觉”,揭示“拍摄即选择,选择即政治”。
​​3. 关于蒙太奇:“蒙太奇即意识形态——不是连接画面,而是制造断裂”​​
“蒙太奇不是连接画面,而是制造断裂。爱森斯坦的蒙太奇革命(如《战舰波将金号》)通过冲突激发思想,而格里菲斯的叙事蒙太奇(如《一个国家的诞生》)通过缝合制造驯服。”(Montage is not about connecting images, but about creating breaks. Eisenstein's montage revolution (e.g., Battleship Potemkin) sparks thought through conflict, while Griffith's narrative montage (e.g., The Birth of a Nation) creates docility through stitching.)
解析:戈达尔强调,“蒙太奇”的本质是“断裂”,而非“连接”。他推崇爱森斯坦的“冲突式蒙太奇”,认为其能通过“画面与画面的对抗”,激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4. 关于政治与电影:“电影必须成为改变世界的传单”​​
“电影不应停留在表面的真实上,而是要挖掘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复杂真相。政治不在电影中,电影本身就是政治。”(Cinema should not stay on the surface of truth; it should dig into the complex truths hidden behind things. Politics is not in cinema, cinema itself is politics.)
解析:戈达尔的电影始终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如《精疲力尽》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中国姑娘》对“意识形态”的反思”)。他认为,电影是“政治的工具”,应通过“艺术表达”推动社会变革。
​​5. 关于观众:“电影的意义最终需要观众的反馈来决定”​​
“电影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导演,还与观众的反馈密切相关。电影创作应考虑观众的参与和反应。”(The quality of a film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director, but also on the audience's feedback. Film crea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audience's participation and reaction.)
解析:戈达尔反对“作者独裁”,主张“观众是电影的共同创作者”。他认为,观众的“思考与反馈”能让电影“从‘作者的表达’升华为‘集体的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