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节奏是心跳:罗贝尔·布列松谈话录》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电影的节奏是心跳:罗贝尔·布列松谈话录》(Bresson par Bresson: Entretiens 1943-1983)是法国电影大师罗贝尔·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唯一谈话录,由其遗孀米莲娜·布列松(Mylène Bresson)整理编纂,陆一琛翻译,2023年7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ISBN:9787559668615)。本书收录了布列松1943年至1983年间的40年艺术生涯重要谈话,按其14部代表作品的创作节点编排,系统呈现其对电影美学的探索历程。
2. 核心内容与特色
创作历程全景记录:以布列松的创作时序为经,以电影美学为纬,涵盖《罪恶天使》(1943)、《死囚越狱》(1956)、《扒手》(1959)、《圣女贞德的审判》(1962)、《钱》(1983)等经典作品的幕后故事与艺术思考。
极简主义与“电影书写”理念:布列松强调“电影节奏是心跳”,主张通过克制表达捕捉真实,剥离戏剧化叙事以实现影像纯粹性。他提出“电影书写”(cinématographe)概念,将电影视为独立于戏剧的艺术形式,反对用“影子”(戏剧化表演)替代“有血有肉的在场感”。
声像关系与细节把控:布列松认为“影像和声音应以接力方式轮流运作”,注重声音细节(如环境音、对话)对情感的强化作用。他主张“仅捕捉真实”,用“朴实平庸的盛赞”触及人性深邃之处(如《乡村牧师日记》中神父的日记与日常)。
对电影本质的追问:布列松拒绝被“道德化”“象征化”标签简化,认为电影应“寻找必要的影像”,通过具体事物传达内心情感与思考。他晚年反思《钱》(1983)时说:“电影无边无际,我们什么都没做”,呼应了现代社会对电影艺术本质的探索。
3. 作者与版本价值
布列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人之一,其作品以“少而精”“冷峻深刻”著称,被塔可夫斯基、戈达尔等大师一致推崇。本书作为其唯一谈话录,是了解其电影哲学的权威入口,适合电影爱好者、影评人及对“作者电影”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前奏 003
2 《罪恶天使》,1943年
(电影)需要一位作者 011
让·季洛杜 016
3 《布洛涅森林的女人们》,1945年
动荡与冲击 021
让内在来指挥 025
让·科克托 029
“被诅咒的电影”的电影节 031
4 《乡村牧师日记》,1951年
在两个世界之间 037
吸引我的正是这样的冒险 040
看与听 044
正如写诗一样 048
5 《死囚越狱》,1956年
风吹向它想去的地方 053
全新的表达方式 064
6 《扒手》,1959年
以手、物件和眼神为主题的电影 069
电影的节奏应是心跳 074
仅捕捉真实 082
触及神秘 088
诗歌与真实是姐妹 098
7 《圣女贞德的审判》,1962年
熟稔具体可见的超自然现象 105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残忍、更令人心碎 113
是影片本身这样要求的 115
情感应是我们唯一的向导 122
美丽优雅、天赋异禀且现代的贞德:罕见的自由神秘主义者 131
为了使她更近、更真实 140
想让电流通过,就必须剥去电线的外壳 146
8 改编
戏剧创作面面观:改编 155
9 《巴尔塔扎尔的遭遇》,1966年
一头纯洁、宁静、安详和圣洁的驴 165
我拍过的最自由的电影,也是自我投入最多的电影 174
找到妙法触及生活而不是去复制它 199
走过的路 220
10 《穆谢特》,1967年
不如以肖像画家的方式 237
贝尔纳诺斯的作品适合我之处还在于他用现实的东
西创造了属于他的超现实 241
杀死人的目光 247
11 电影声带
耳朵远比眼睛更具创造性 255
12 《温柔女子》,1969年
生与死的对抗 263
我在这里,她在别处,这沉默太可怕 269
13 《梦想者四夜》,1972年
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279
在蓝色和栗色之间 285
我寻找意外 292
14 《骑士朗斯洛》,1974年
使过去回到现在 299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朗斯洛极为独特的内心历险 303
在忠实与背叛之间左右为难 307
会发出噪声的铁器 311
圣杯:行动自下而上的支配者 315
15 《电影书写札记》,1975年
您将您的艺术赤裸呈现 323
16 《很可能是魔鬼》,1977年
对手 335
透过省略,诗意才能渗入 340
17 《钱》,1983年
啊,钱,看得见的上帝! 347
电影无边无际,我们什么都没做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