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邓小平时代》书籍简介
《邓小平时代》是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Ezra F. Vogel)撰写的邓小平传记,2011年英文版在美国出版,2013年简体中文版由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该书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背景,通过​​10年研究、300多人访谈​​(包括邓小平家人、同事及多国政要),结合中外文献资料,全景式呈现了邓小平从“革命家”到“改革家”的一生,以及中国从“混乱的农业社会”向“工业与制造业巨人”转型的历史进程。

核心内容
​​生平与时代背景​​:
书中详细梳理了邓小平的早年经历(如赴法勤工俭学、参与革命)、“文革”中的遭遇(三落三起)及复出后的政治生涯。重点分析了1978年后,邓小平面对“经济崩溃、思想僵化”的困局,如何推动​​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逻辑与实践​​:
​​经济改革​​:邓小平提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主张“渐进式改革”(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兴起、经济特区设立),反对“大爆炸式”开放。他强调“实事求是”,通过地方试验(如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对外开放​​:邓小平坚信“中国必须从观念到贸易全面向外部世界开放”,推动中美建交(1979年)、引进外资与技术,鼓励年轻人出国留学,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
​​政治体制改革​​:
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的核心,同时推动​​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等措施(如设立中央书记处、废除干部终身制),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调动地方与群众的积极性。
​​教育与科技​​:
邓小平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核心理念,推动​​恢复高考​​(1977年)、设立出国留学计划,为中国储备了大批高科技人才,奠定“科技兴国”的基础。

《邓小平时代》书籍简介 《邓小平时代》是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Ezra F. Vogel)撰写的邓小平传记,2011年英文版在美国出版,2013年简体中文版由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该书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背景,通过​​10年研究、...(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傅高义(EZRA F. VOGEL),哈佛大学亨利• 福特二世社会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1930年7月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 他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1972年他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东亚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选入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是受中国政府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曾撰有《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重整旗鼓一一重建美国实例分析》等著作。70年代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

目录
前言 探寻邓小平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邓小平的人生经历
1.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曲折的登顶之路,1969—1977
2.放逐与回归,1969—1974
3.整顿,1974—1975
4.向前看,1975
5.靠边站,1976
6.复出,1977—1978
开创邓小平时代,1978—1980
7.三个转折点,1978
8.为自由设限,1978—1979
9.苏联—越南的威胁,1978—1979
10.向日本开放,1978
11.向美国开放,1978—1979
12.重组领导班子,1979—1980
邓小平时代,1978—1989
13.邓小平的统制术
14.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15.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16.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1982—1989
17.台湾、香港以及西藏问题
18.为军事现代化做准备
19.政治的潮起潮落
邓小平时代的挑战,1989——1992
20.北京,1989
21.稳住阵脚,1989—1992
22 邓小平的终曲:南方之行,1992
邓小平的历史地位
23.转型的中国
注释
索引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7)
《邓小平时代》金典台词(精选与解读)
书中的台词多为邓小平的经典论述,反映了其​​务实、坚定、开放​​的思想内核:
1. 关于​​改革与实事求是​​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1962年,针对农村包产到户的争论)
解读:邓小平用通俗的“猫论”打破意识形态束缚,强调“干实事”比“争形式”更重要。这一理念贯穿其改革实践,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口号。
2. 关于​​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南行途中视察珠江冰箱厂)
解读:邓小平指出,“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一论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指导思想,推动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3. 关于​​对外开放​​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
解读:邓小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的根本保障,同时指出“开放”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由之路。这一观点既维护了党的权威,又推动了对外合作的深化。
4. 关于​​主权与原则​​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82年,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香港问题)
解读:邓小平在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态度强硬,明确表示“如果不收回香港,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这一立场为中国收回香港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原则问题绝不妥协”的外交风格。
5. 关于​​教育与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会见外宾时提出)
解读:邓小平将科技视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推动恢复高考、设立科研机构,为中国科技进步提供了政策支持。这一论断至今仍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