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岛上书店》书籍简介
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Gabrielle Zevin),美国作家、编剧,毕业于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系,作品以温暖治愈的叙事风格著称。本书为她的第八部小说,2014年首次出版,全球销量超千万册,横扫30国榜单,被誉为“21世纪最动人的书店文学”
。
出版信息:
中文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于2015年首次发行,ISBN 9787539971810。
2022年推出修订版,新增作者序言及读者互动章节
。
核心设定:
故事主线:书店老板A.J.费克里中年丧妻后陷入人生低谷,因收养被遗弃的2岁女婴玛雅,重新连接起与小岛居民的情感纽带,最终在爱与书的救赎中完成自我蜕变。
叙事结构:以13部文学经典书名为章节标题,通过书籍串联人物命运,如《待宰的羔羊》隐喻费克里的孤独,《咆哮营里的幸运儿》象征玛雅带来的转机
。
象征体系:
书店:象征精神避难所与社区联结;
玛雅:代表新生与治愈力量;
失窃的《帖木儿》:暗喻对“唯一珍贵之物”的执念与放手
。
主题思想:
对抗孤独:通过书籍与人际联结消解现代人的精神孤岛状态。
爱的救赎:父女情、夫妻爱、邻里谊共同构成抵御人生困境的力量。
书店的价值:在数字时代重申实体书店作为文化地标的意义
。
文学特色:
温情治愈:以幽默笔触化解沉重议题,如玛雅用童真视角解读成人世界的疏离。
文学互文:章节标题均引用经典作品,形成文本对话,如《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暗合费克里与警长的友谊
。
诗意语言:金句频出,如“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
。
《岛上书店》书籍简介 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Gabrielle Zevin),美国作家、编剧,毕业于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系,作品以温暖治愈的叙事风格著称。本书为她的第八部小说,2014年首次出版,全球销量超千万册,横扫30国榜单,被誉为“21世纪最动人的书店文学” 。 出版信息: 中文版由江苏...(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加•泽文 (Gabrielle Zevin ,1977— )
美国知名作家、编剧。年轻并极富魅力,深爱阅读与创作。
毕业于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系的她,已出版了九本小说,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14岁时,她写了一封关于“枪与玫瑰乐团”的信函投给当地报社,措词激烈,意外获得该报的乐评人一职,迈出了成为作家的第一步。28岁时,出版《时光倒流的女孩》,一举成名。
一直以来,她对书、书店以及爱书人的未来,都充满见解。她的第八本小说《岛上书店》在2014年以无人能及的高票数,获选美国独立书商选书桂冠图书;在中国已成为超级畅销书,是无数书店常推常新的作品。《太年轻》是她的第九本小说,《华盛顿时报》评论道:“本质上,这是一部关于女性主义的、充满智慧的杰作!”
泽文的创作丰富,而一以贯之的,是用轻盈的文字,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和洞见,书写深刻的人生话题。
泽文还为《纽约时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撰稿,现居洛杉矶。
译者:
孙仲旭 (Luke) (1973-2014),知名青年翻译家。毕业于郑州大学外文系,业余从事文学翻译,已出版译作《一九八四》《动物庄园》《门萨的娼妓》《麦田里的守望者》等。
译作目录:http://book.douban.com/doulist/14076/
译文小集:http://www.douban.com/note/34107135/
李玉瑶,编辑,译者。七十年代生人,现任职于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有《阿克拉手稿》《与狼共舞》《房间》《激情》等作品。
目录
第一部
《待宰的羔羊》 / 3
《像里兹饭店那样大的钻石》 / 27
《咆哮营的幸运儿》 / 41
《世界的感觉》 / 81
《好人难寻》 / 89
《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 / 135
《穿夏裙的女孩》 / 167
第二部
《与父亲的对话》 / 183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 197
《泄密的心》 / 209
《铁头》 / 223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249
《书店老板》 / 257
--
注:整本书的章节标题都是文学作品的标题。
《岛上书店》是一部小说。
(展开全部)《待宰的羔羊》 / 3
《像里兹饭店那样大的钻石》 / 27
《咆哮营的幸运儿》 / 41
《世界的感觉》 / 81
《好人难寻》 / 89
《卡拉维拉县驰名的跳蛙》 / 135
《穿夏裙的女孩》 / 167
第二部
《与父亲的对话》 / 183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 / 197
《泄密的心》 / 209
《铁头》 / 223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249
《书店老板》 / 257
--
注:整本书的章节标题都是文学作品的标题。
《岛上书店》是一部小说。
经典金句(34)
纠错 补充反馈
爱与救赎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出处:书店门廊标语,全书核心隐喻。
解读:打破个体封闭性,强调通过阅读与共情建立联结
。
“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注视同一个方向。”
场景:费克里与阿米莉娅的婚姻观碰撞。
哲思:颠覆浪漫幻想,揭示爱的本质是共同成长
。
阅读的意义
“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出处:终章对生命本质的总结。
升华:将人生比作多元文本,接纳不完美才是完整
。
“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
对话:费克里与阿米莉娅的初次交锋。
深意:书籍成为理解人性的密码,呼应“阅读即相遇”的主题
。
孤独与连接
“独自生活的难处,在于没人在乎你是否心烦意乱。”
独白:费克里丧妻后的心理写照。
批判:现代社会对孤独的漠视
。
“一个人无法自成孤岛,那么至少,一个人无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岛。”
终局隐喻:玛雅教会费克里接纳不完美的联结
。
生命与时间
“生活中每一桩糟糕事,几乎都是时机不当的结果,每件好事,都是时机恰到好处的结果。”
警长兰比亚斯的感悟。
哲思:消解对命运无常的焦虑,强调顺应自然
。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全书题眼:玛雅的到来成为费克里重生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