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道德经》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老子(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太上老君”(道教神祇)。
​​成书时间​​:约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年代尚无定论,但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与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的​​竹简本《老子》​​(残篇)可推算其成书不晚于战国中前期。
​​版本流传​​:
早期版本:马王堆帛书(西汉初期,分甲、乙本)、郭店竹简(战国中晚期,残篇);
通行版本:以​​王弼《老子道德经注》​​(魏晋时期)为基础的“通行本”,共81章,分《道经》(前37章)与《德经》(后44章);
现代版本:如2024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道德经新注》(以帛书甲本为底本,配原创哲理插画)、202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道德经》(整理本,含黄元吉《道德经讲义》与王弼注)等。
2. ​​内容结构与核心思想​​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以“道”为核心,构建了“道法自然”的本体论与“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体系,涵盖宇宙观、治国修身、养生之道等多方面内容。核心思想可概括为:

​​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运行规律,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均需顺应“道”的自然法则。
​​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主张通过“不强行干预”“顺应自然”的方式实现治理,反对过度控制与人为造作。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以“水”为喻,强调“柔弱”并非软弱,而是“坚韧”的另一种表现,主张以“柔性力量”应对挑战。
​​辩证思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认为事物是相对的、对立统一的,福祸可相互转化,需以辩证眼光看待问题。
3. ​​历史影响​​
​​哲学传承​​:与儒家经典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后世哲学流派;
​​文化符号​​:“上善若水”“祸福相依”“无为而治”等典故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政治等领域;
​​世界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典籍”(外文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其思想对西方存在主义、生态哲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老子(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太上老君”(道教神祇)。 ​​成书时间​​:约公元前5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年代尚无定论,但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乙...(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1.原著者: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即《道德经》。 2.译注者:张景,哲学博士,现任职于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院。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出版《庄子新解》等共计八部专著,在《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等报刊发表《论老子孔子“仁”的同异》等论文共计三十余篇。 张松辉,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老子研究》《庄子研究》等各类专著四十余部,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老子礼学思想》等论文共计一百余篇。

目录
前言 ……………………………………………… 1
上篇 道经 ……………………………………… 1
一章 ………………………………………… 1
二章 ………………………………………… 10
三章 ………………………………………… 14
四章 ………………………………………… 20
五章 ………………………………………… 24
六章 ………………………………………… 30
七章 ………………………………………… 32
八章 ………………………………………… 36
九章 ………………………………………… 39
十章 ………………………………………… 43
十一章 ……………………………………… 46
十二章 ……………………………………… 48
十三章 ……………………………………… 52
十四章 ……………………………………… 56
十五章 ……………………………………… 59
十六章 ……………………………………… 64
十七章 ……………………………………… 68
十八章 ……………………………………… 71
十九章 ……………………………………… 73
二十章 ……………………………………… 77
二十一章 …………………………………… 84
二十二章 …………………………………… 88
二十三章 …………………………………… 92
二十四章 …………………………………… 94
二十五章 …………………………………… 99
二十六章 …………………………………… 105
二十七章 …………………………………… 108
二十八章 …………………………………… 116
二十九章 …………………………………… 121
三十章 ……………………………………… 125
三十一章 …………………………………… 127
三十二章 …………………………………… 129
三十三章 …………………………………… 132
三十四章 …………………………………… 141
三十五章 …………………………………… 144
三十六章 …………………………………… 146
三十七章 …………………………………… 154
下篇 德经 ……………………………………… 157
三十八章 …………………………………… 157
三十九章 …………………………………… 164
四十章 ……………………………………… 170
四十一章 …………………………………… 173
四十二章 …………………………………… 178
四十三章 …………………………………… 183
四十四章 …………………………………… 185
四十五章 …………………………………… 191
四十六章 …………………………………… 194
四十七章 …………………………………… 196
四十八章 …………………………………… 200
四十九章 …………………………………… 203
五十章 ……………………………………… 207
五十一章 …………………………………… 210
五十二章 …………………………………… 214
五十三章 …………………………………… 217
五十四章 …………………………………… 221
五十五章 …………………………………… 225
五十六章 …………………………………… 229
五十七章 …………………………………… 234
五十八章 …………………………………… 239
五十九章 …………………………………… 244
六十章 ……………………………………… 247
六十一章 …………………………………… 250
六十二章 …………………………………… 253
六十三章 …………………………………… 257
六十四章 …………………………………… 262
六十五章 …………………………………… 267
六十六章 …………………………………… 270
六十七章 …………………………………… 273
六十八章 …………………………………… 277
六十九章 …………………………………… 280
七十章 ……………………………………… 283
七十一章 …………………………………… 286
七十二章 …………………………………… 289
七十三章 …………………………………… 291
七十四章 …………………………………… 293
七十五章 …………………………………… 295
七十六章 …………………………………… 298
七十七章 …………………………………… 300
七十八章 …………………………………… 302
七十九章 …………………………………… 305
八十章 ……………………………………… 310
八十一章 …………………………………… 316
附录:《道德经》原文 ………………………320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8)
《道德经》金典台词(原文摘录与解读)
《道德经》语言凝练、寓意深刻,以下是​​最具代表性的金典句子​​(结合原文与现代解读):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解读​​:能用言语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能用名称界定的“名”,不是永恒的“名”。“道”是超越语言与概念的终极真理,强调“不可言说”的哲学境界。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
​​解读​​:最高的善如同水,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抢。“水”象征谦逊、包容与无私,老子以此倡导“不争”的处世哲学——真正的强大在于“利他”而非“争强”。
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解读​​:灾祸中隐藏着福气,福气中潜伏着灾祸。福祸并非绝对,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老子以此提醒人们:顺境中要戒骄戒躁,逆境中要百折不挠。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解读​​: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自知”比“知人”更难,也更重要——只有清醒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5.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解读​​:自然的规律是“损减有余以补充不足”(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而人类的行为却相反(如富者更富、贫者更贫)。老子以此批判社会的“不公平”,倡导“均平”的价值观。
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解读​​:最柔软的东西(如水、空气),能穿透最坚硬的东西(如岩石、金属)。“柔弱”并非软弱,而是“坚韧”的另一种表现——老子以此强调“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
7.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九章》)
​​解读​​:功成名就后主动退隐,是符合“天之道”的做法。老子反对“贪功恋位”,认为“过犹不及”,只有“适可而止”才能长久。
8.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解读​​:人遵循地的规律,地遵循天的规律,天遵循“道”的规律,“道”遵循自然的规律。“自然”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老子以此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