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书籍简介
核心信息
作者与地位
莱蒙托夫(1814-1841)是俄国“黄金时代”文学巨匠,被誉为“民族诗人”与“社会心理小说先驱”。
《当代英雄》是其代表作,融合诗歌的抒情性与小说的叙事深度,被托尔斯泰称为“俄罗斯文学的巅峰之作”。
内容结构
多视角叙事:由《贝拉》《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塔曼》《梅丽公爵小姐》《宿命论者》五个故事组成,通过不同人物视角拼贴出毕巧林的完整形象。
时间跨度:主人公毕巧林从高加索服役到波斯探险的十年间,展现其从激情到虚无的精神蜕变。
主题思想
“多余人”的悲剧:毕巧林是俄国文学中第二代“多余人”,聪明却空虚,追求自由却陷入自我毁灭,映射贵族阶级的精神危机。
社会批判:揭露沙俄贵族的虚伪、官僚制度的腐败,以及个体在压抑社会中的异化。
存在主义追问:通过毕巧林的日记独白,探讨“人为何而活”的终极命题。
艺术特色
心理深度:首创“内心独白”手法,细腻刻画人物的矛盾心理(如毕巧林对贝拉的占有欲与疏离感)。
自然意象:高加索的险峻峡谷、暴风雨般的激情,隐喻人物内心的动荡与挣扎。
反讽与象征:标题“当代英雄”实为对“英雄”概念的解构,毕巧林的“英雄”行为实为自私与堕落。
书籍简介 核心信息 作者与地位 莱蒙托夫(1814-1841)是俄国“黄金时代”文学巨匠,被誉为“民族诗人”与“社会心理小说先驱”。 《当代英雄》是其代表作,融合诗歌的抒情性与小说的叙事深度,被托尔斯泰称为“俄罗斯文学的巅峰之作”。 内容结构 多视角叙事:由《贝拉...(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莱蒙托夫(1814—1841),俄罗斯天才诗人,社会心理小说鼻祖。
译者:顾蕴璞(1931—),北京大学教授,诗歌翻译家,第一届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获得者,1998年因翻译莱蒙托夫诗歌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获俄罗斯作家协会“莱蒙托夫奖章”。
目录
抒情诗(100首)
长诗(3首)
当代英雄(小说)
(展开全部)长诗(3首)
当代英雄(小说)
经典金句(25)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与思想摘录
人性与自我剖析
“我身上活着两个人:一个确确实实存在着,另一个在不断思考、评判他的行为。”
出处:毕巧林日记(《宿命论者》章节)
哲思:揭示人格分裂——行动的自我与批判的自我永无和解。
“我需要的是刺激,是危险,是女人!……可当我得到她们时,又觉得一切索然无味。”
出处:毕巧林对梅丽公爵小姐的追求(《梅丽公爵小姐》章节)
批判:欲望的虚无性,映射贵族青年的精神空虚。
“荣誉?幸福?这些词对我早已失去意义。我唯一真实的感受是——活着,就是一场漫长的死亡。”
出处:毕巧林独白(《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章节)
存在主义:对生命意义的彻底否定,预示存在主义文学的先声。
社会批判
“我们的公众还很天真,他们需要寓言结尾的训诫。他们看不出戏谑,感觉不到讽刺。”
出处:小说序言
隐喻:揭露沙俄社会的愚昧与虚伪,批判当局对思想的压制。
“贵族?不过是披着天鹅绒外套的乞丐!他们用金丝银线编织虚荣,内里却填满贪婪与怯懦。”
出处:毕巧林对彼得堡社交圈的嘲讽(《塔曼》章节)
阶级批判:直指贵族阶级的道德破产。
自然与自由
“我爱骑上一匹骏马,顶着旷野的狂风,踏着萋萋的荒草奔驰……这时,所有的悲伤与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出处:毕巧林对高加索的回忆(《贝拉》章节)
象征:自然作为逃离世俗的精神乌托邦。
“自由?不,我不需要自由!我只需要一片能让我忘记自己的土地。”
出处:毕巧林在波斯流亡时的独白
矛盾:对自由的渴望与逃避责任的逃避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