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20世纪德国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代表,其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译者:陈嘉映、王庆节(知名哲学学者,长期从事海德格尔哲学研究与翻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出版,2015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修订第二版,进一步完善术语体系与注释系统)。
ISBN:9787108040619(2012年版)。
2. 核心内容与结构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代表作,1927年首次出版,旨在通过对“此在”(Dasein,即人的存在)的生存论分析,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将“存在”等同于“存在者”的误区。全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聚焦“此在”的日常生存状态,揭示其“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的结构,包括“共在”(与他人共同存在)、“操心”(Sorge,此在的根本生存情态)、“被抛状态”(Geworfenheit,此在的既定性与历史性)等核心概念。
第二部分:此在与时间性
探讨“时间性”(Zeitlichkeit)作为此在存在的根本境域,指出“时间性”是“操心”的意义所在,也是理解“存在”的关键视野。通过“向死而生”(Sein-zum-Tode)、“本真生存”(Eigentlichkeit)等概念,强调此在通过直面死亡(“先行到死中去”)实现本真自我。
3. 学术价值与影响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里程碑:《存在与时间》推动了现象学从“意识分析”向“生存论分析”的转向,奠定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影响了萨特、加缪等后世哲学家。
跨学科的启发:其思想渗透到文学批评(如“诗意的栖居”)、社会学(如“常人”对日常生活的规训)、心理学(如“畏”作为基本情态)等领域,成为现代人文社科的重要理论资源。
修订译本的完善:2015年商务印书馆修订版对照德文原著校订术语(如“Dasein”统一译为“此在”),增加学术注释,提升了中文译本的准确性与可读性。
前面熊伟
中译本修订版前言
1953年第七版序言
导论 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
第一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 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第四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章 厘清存在问题的双重任务;本书的方法及构架
第五节 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崭露用以解释一般存在意义的视野
第六节 解构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第七节 探索工作的现象学方法
a.现象的概念
b.逻各斯的概念
c.现象学的先行概念
第八节 本书纲目的构思
[第一部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的视野]
第一篇 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第一章 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务
第九节 此在分析的课题
第十节 此在分析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之间的界划
第十一节 生存论分析工作与原始此在的阐释。获得“自然的世界概念”之困难
第二章 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构
第十二节 依循“在之中”本身制订方向,从而草描出“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三节 以一种另有基础的样式为例说明“在之中”。对世界的认识
第三章 世界之为世界
第十四节 一般世界之为世界的观念
A.对周围世界之为周围世界以及对一般世界之为世界的分析
第十五节 在周围世界中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
第十六节 在世内存在者身上呈报出来的周围世界的合世界性
第十七节 指引与标志
第十八节 因缘与意蕴,世界之为世界
B.同笛卡尔对世界的阐释相对照,崭露出对世界之为世界的分析
第十九节 “世界”之被规定为res extensa
第二十节 “世界”的这一存在论规定的基础
第二十一节 用诠释学方法讨论笛卡尔的“世界”存在论
C.周围世界的周围性与此在的空间性
第二十二节 世内上到手头的东西的空间性
第二十三节 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空间性
第二十四节 此在的空间性,空间
第四章 在世作为共在与自己存在。“常人”
第二十五节 此在为谁这一生存论问题的着手点
第二十六节 他人的共同此在与日常的共同存在
第二十七节 日常自己存在与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之为“在之中”
第二十八节 专题分析“在之中”的任务
A.此的生存论建构
第二十九节 在此——作为现身情态
第三十节 现身的样式之——怕
第三十一节 在此——作为领会
第三十二节 领会与解释
第三十三节 命题——解释的衍生样式
……
第二篇 此在与时间性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