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20世纪德国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代表,其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译者​​:陈嘉映、王庆节(知名哲学学者,长期从事海德格尔哲学研究与翻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出版,2015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修订第二版,进一步完善术语体系与注释系统)。
​​ISBN​​:9787108040619(2012年版)。
​​2. 核心内容与结构​​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代表作,1927年首次出版,旨在通过对“此在”(Dasein,即人的存在)的生存论分析,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颠覆传统形而上学将“存在”等同于“存在者”的误区。全书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聚焦“此在”的日常生存状态,揭示其“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的结构,包括“共在”(与他人共同存在)、“操心”(Sorge,此在的根本生存情态)、“被抛状态”(Geworfenheit,此在的既定性与历史性)等核心概念。
​​第二部分:此在与时间性​​
探讨“时间性”(Zeitlichkeit)作为此在存在的根本境域,指出“时间性”是“操心”的意义所在,也是理解“存在”的关键视野。通过“向死而生”(Sein-zum-Tode)、“本真生存”(Eigentlichkeit)等概念,强调此在通过直面死亡(“先行到死中去”)实现本真自我。
​​3. 学术价值与影响​​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里程碑​​:《存在与时间》推动了现象学从“意识分析”向“生存论分析”的转向,奠定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影响了萨特、加缪等后世哲学家。
​​跨学科的启发​​:其思想渗透到文学批评(如“诗意的栖居”)、社会学(如“常人”对日常生活的规训)、心理学(如“畏”作为基本情态)等领域,成为现代人文社科的重要理论资源。
​​修订译本的完善​​:2015年商务印书馆修订版对照德文原著校订术语(如“Dasein”统一译为“此在”),增加学术注释,提升了中文译本的准确性与可读性。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德]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20世纪德国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代表,其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文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译者​​:陈嘉映、王庆节(知名哲学学者,长期从事海德格尔哲学研究与...(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

目录
写在《存在与时间》中译本
前面熊伟
中译本修订版前言
1953年第七版序言
导论 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
第一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 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第四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章 厘清存在问题的双重任务;本书的方法及构架
第五节 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崭露用以解释一般存在意义的视野
第六节 解构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第七节 探索工作的现象学方法
a.现象的概念
b.逻各斯的概念
c.现象学的先行概念
第八节 本书纲目的构思
[第一部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的视野]
第一篇 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第一章 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务
第九节 此在分析的课题
第十节 此在分析与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之间的界划
第十一节 生存论分析工作与原始此在的阐释。获得“自然的世界概念”之困难
第二章 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构
第十二节 依循“在之中”本身制订方向,从而草描出“在世界之中存在”
第十三节 以一种另有基础的样式为例说明“在之中”。对世界的认识
第三章 世界之为世界
第十四节 一般世界之为世界的观念
A.对周围世界之为周围世界以及对一般世界之为世界的分析
第十五节 在周围世界中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
第十六节 在世内存在者身上呈报出来的周围世界的合世界性
第十七节 指引与标志
第十八节 因缘与意蕴,世界之为世界
B.同笛卡尔对世界的阐释相对照,崭露出对世界之为世界的分析
第十九节 “世界”之被规定为res extensa
第二十节 “世界”的这一存在论规定的基础
第二十一节 用诠释学方法讨论笛卡尔的“世界”存在论
C.周围世界的周围性与此在的空间性
第二十二节 世内上到手头的东西的空间性
第二十三节 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空间性
第二十四节 此在的空间性,空间
第四章 在世作为共在与自己存在。“常人”
第二十五节 此在为谁这一生存论问题的着手点
第二十六节 他人的共同此在与日常的共同存在
第二十七节 日常自己存在与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之为“在之中”
第二十八节 专题分析“在之中”的任务
A.此的生存论建构
第二十九节 在此——作为现身情态
第三十节 现身的样式之——怕
第三十一节 在此——作为领会
第三十二节 领会与解释
第三十三节 命题——解释的衍生样式
……
第二篇 此在与时间性
附录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4)
​1. 关于“存在”的本质​​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Sein ist immer Sein eines Seienden.)——强调“存在”不能脱离具体的“存在者”(如人、物)而抽象讨论,需通过“此在”的生存活动揭示。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也是最空洞的概念。”(Sein ist das allgemeinste, aber auch das leerste Konzept.)——批判传统哲学对“存在”的模糊理解,呼吁回归“存在”的具体性。
​​2. 关于“此在”与“时间性”​​
“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Das Wesen des Daseins liegt in seiner Existenz.)——指出“此在”(人)的存在不是固定的“本质”,而是通过选择与行动不断展开的“生存过程”。
“时间性是此在存在的意义。”(Zeitlichkeit ist der Sinn der Existenz des Daseins.)——强调“时间性”(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是理解“此在”存在的根本境域,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时间流逝”。
​​3. 关于“向死而生”与“本真生存”​​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Der Sinn des Seins-zum-Tode besteht darin, dass man erst im unmittelbaren Angesicht des Todes den Sinn des Lebens wirklich erfährt.)——主张直面死亡(“先行到死中去”)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唤醒对本真生命的领悟。
“本真的生存是此在从其被抛状态中收回自身,按照自己的可能性筹划生活。”(Eigentliche Existenz ist die Rückkehr des Daseins aus der Geworfenheit zu sich selbst, um sein Leben nach seinen eigenen Möglichkeiten zu planen.)——强调“本真生存”是对“常人”(Das Man,日常的平均状态)的超越,通过自主选择实现自我。
​​4. 关于“常人与自由”​​
“平均状态是常人的一种生存论性质,常人本质上就是为这种平均状态而存在。”(Die Durchschnittlichkeit ist eine existenzielle Eigenschaft des Das Man; das Das Man existiert wesentlich für diese Durchschnittlichkeit.)——批判“常人”对日常生活的规训(如“大家都这么做”),指出其压制了个体的独特性与自由。
“我们绝不应该让恐惧或别人的期望划定我们命运的边界。你无法改变你的命运,但你可以挑战它。”(Wir sollten niemals unsere Angst oder die Erwartungen anderer als die Grenzen unseres Schicksals festlegen. Du kannst dein Schicksal nicht ändern, aber du kannst es herausfordern.)——呼吁个体突破“常人”的束缚,勇敢承担生命的自由与责任。
​​5. 关于“诗意地栖居”​​
“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Das Leben ist voller Mühen, aber wir müssen dennoch auf diesem Land poetisch wohnen.)——强调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人仍可通过“诗意的栖居”(如艺术、哲学思考)实现精神的超越,赋予生命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