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春秋公羊传》书籍简介
《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是儒家经典“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即隐含的褒贬与政治伦理),是汉代今文经学的核心典籍之一。

1. 成书背景与作者
​​起源​​:《春秋》是孔子整理的鲁国编年史,但文辞简略、寓意深远,后人需通过注释阐释其思想。《公羊传》的传承始于战国时期,相传由孔子弟子​​子夏​​传授给齐人​​公羊高​​,后经公羊家族五代口耳相传(公羊高→子平→子地→子敢→子寿),至​​西汉景帝时期​​,由公羊寿与弟子​​胡毋生​​(子都)整理成书面文本,最终定型。
​​历史地位​​:汉代董仲舒专治《公羊传》,将其“大一统”思想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成为汉代政治统治的理论依据;清代中后期,公羊学派复兴(如庄存与、龚自珍、康有为等),其“三世说”(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成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源头。
2. 内容结构与体例
​​核心内容​​:全书以《春秋》经文为纲目(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采用​​问答体​​(如“何谓”“何以”“曷为”等发问与答复),逐条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重点围绕“大一统”“礼治”“复仇观”“经权之辨”等主题展开。
​​独特体例​​:
​​“三科九旨”​​:汉儒总结其核心框架,即“天道”(时、月、日)、“王法”(讥、贬、绝)、“人情”(尊、亲、贤),通过这三方面评价历史事件;
​​“春秋笔法”​​:通过字词选择传递褒贬(如“弑”与“杀”的严格区分,臣杀君曰“弑”,含道德批判);
​​“三世说”​​:将《春秋》242年划分为“据乱世”(礼崩乐坏)、“升平世”(礼法恢复)、“太平世”(天下大同),认为历史是逐步进化的。
3. 核心思想
​​大一统​​:强调“王正月”(以周王历法为正统),主张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反对分裂割据,文化统一是政治统一的基础;
​​礼治与名分​​:推崇“尊尊”“亲亲”的等级秩序,通过“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等原则维护社会稳定;
​​复仇观​​:主张对弑君、灭国等“不义”行为进行血亲复仇(如“九世复仇”),认为复仇是匡正礼法秩序的必要手段;
​​经权之辨​​:强调“反于经而善”(权变虽违反常规,但最终回归正道),如“郑祭仲行权”(为保全国家废嫡立庶),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春秋公羊传》书籍简介 《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是儒家经典“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即隐含的褒贬与政治伦理),是汉代今文经学的核心典籍之一。 1. 成书背景与作者 ​​起源​​:《春秋》是孔子整理的鲁国编年史,但文辞简略、寓意深...(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注译者曾亦,男,1969年6月生,湖南新化人。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94年至2000年为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谢遐龄教授。后任职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参与创建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2012年调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创建经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经学(主攻春秋公羊学)及近代思想史。著作有:《本體與工夫—湖湘學派研究》(2007)、《礼记导读》(2009)、《宋明理學》(2009)、《共和與君主—康有為晚期政治思想研究》(2010)、《何謂普世?誰之價值?》(2013)等。校点有《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春秋公羊释例后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他与复旦大学哲学系郭晓东副教授同窗十年,切磋琢磨,合著有《宋明理学》等著作。 现正在写作《春秋公羊学史》。 注译者黄铭,男,1985年生,江苏常熟人,中国哲学博士,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03年至2013年),获学士与博士学位。又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2013年至2015年)。2015年至2016年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访学。研究方向:经学(侧重春秋与礼),汉代思想史;研究领域: 汉代、清代之公羊学,丧服学,经学史。合作点校有:《春秋公羊传礼疏(外五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目录
前言
隐公第一
桓公第二
庄公第三
闵公第四
僖公第五
文公第六
宣公第七
成公第八
襄公第九
昭公第十一
定公第十一
哀公第十二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4)
《春秋公羊传》经典台词(原文摘录与解读)
《春秋公羊传》的语言“微言大义”,许多句子成为后世评判是非、为人处世的经典准则。以下是部分最具代表性的台词及解读:
1.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闵公元年》)
​​解读​​:《春秋》对尊贵的人(如周天子)、亲人(如父母)、贤能的人(如孔子)采取避讳的记述方式,体现了儒家“礼”的精神——尊重等级秩序与人伦关系。虽现代社会强调平等,但这种对特定关系的特殊处理,提醒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同时,需考虑人情伦理。
2.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昭公二十年》)
​​解读​​:君子褒扬好人好事是长久的(如“善善及子孙”),憎恶坏人坏事是短暂的(如“恶恶止其身”)。强调对善行的褒扬应超越时空,对恶行的惩戒应有限度,倡导“扬善惩恶”的价值观,反对纠缠过错、苛责他人。
3.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哀公十四年》)
​​解读​​:治理动乱的社会,要让其回归正道,没有比《春秋》更贴近的了。点明了孔子作《春秋》的根本目的——通过“微言大义”确立价值标准,为后世提供评判是非的准绳,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4. ​​“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桓公十一年》)
​​解读​​:通过毁灭别人换得自己的生存,这种事君子是不做的。强调“不伤害他人”的道德底线,反对为个人利益牺牲他人,至今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5. ​​“朋友相卫,而不相迿。”​​(《定公四年》)
​​解读​​:朋友之间应该相互维护、支持,而不是相互争拗、倾轧。“迿”(xùn)意为“争拗”,此句明确了朋友的相处之道——团结而非分裂,至今仍适用于人际交往。
6. ​​“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桓公十一年》)
​​解读​​:权变(灵活处理)虽违反常规,但可能带来善果。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如“郑祭仲行权”(为保全国家废嫡立庶),虽暂时违背“忠君”原则,但最终维护了国家存续,体现了“反经而善”的智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