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陈文龙传》是作家陈桂卿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九州出版社2019年出版),以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1232—1277)的生平为核心,结合史书记载、地方志及民间传说,系统还原了其“从书生到英雄、从凡人到神灵”的传奇一生。核心剧情脉络​​:​​出身与早年:官宦世家的书香少年​​陈文龙原名陈子龙,字刚中,号如心,福建莆田人,出身“一门两丞相,九代八太师”的显赫官宦世家(高叔祖陈俊卿为南宋高宗朝宰相)。自幼聪慧,勤奋好学,9岁随父迁居福州长乐,就读于姚坑“明教堂”;10岁能作大字,12岁通晓经史,15岁赴临安(今杭州)太学深造,展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科举成名:殿试改名的“龙飞状元”​​咸淳四年(1268年),陈文龙参加南宋度宗赵禥主持的殿试,因“文章魁天下”且“忠义之气”打动度宗,被破例点为状元,并御笔改名为“文龙”(寓意“文如飞龙”),赐字“君贲”。此后,他历任镇东军节度判官、监察御史、参知政事(副宰相)等职,成为南宋朝廷的核心文臣之一。
​​仕途坎坷:直言敢谏与权臣的冲突​​陈文龙为官刚正不阿,不附权贵。任监察御史期间,他多次上疏弹劾权臣贾似道的亲信(如范文虎、赵晋等),揭露其误国罪行,因此触怒贾似道,被贬为抚州知州。即便如此,他在任期间仍“政声卓著”,关心民生,兴修水利(如莆田“陈塘港”工程),深受百姓爱戴。
​​抗元救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者​​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南宋危在旦夕。陈文龙虽被贬谪,但仍心系家国。德祐二年(1276年),南宋小朝廷崩溃,益王赵昰(宋端宗)在福州即位,陈文龙被重新起用为参知政事,负责闽广地区的抗元事宜。他倾尽家产招募民兵,整顿城防,多次击退元军进攻。景炎元年(1276年),福州城破,陈文龙率残部退守兴化(今莆田),与元军展开巷战,最终因叛将献城被俘。
​​壮烈殉国:拒降就义与满门忠烈​​陈文龙被俘后,元军多次劝降,均遭严词拒绝。他被押解至杭州,途经合沙(今福建福州闽侯)时,写下《被执至合沙诗寄仲子诀别》,表明“臣死封疆是此时”的决心。抵达杭州后,他绝食抗争,最终在岳飞庙前慷慨殉国,时年46岁。其母、弟、从叔陈瓒等家人均因不愿屈服元军而殉难,满门忠烈,被誉为“一门忠烈”。
​​神化传承:从英雄到“水部尚书”的民间信仰​​陈文龙殉国后,因其忠贞节义,被闽粤赣浙等东南沿海民众尊为“水部尚书”(民间创造的“水神”称号,寓意“护佑水上平安”),后被朝廷敕封为“镇海王”。福州阳岐尚书祖庙、莆田城隍庙等均奉其为神灵,形成“民船拜妈祖,官船拜文龙”的独特海神文化,延续至今。

《陈文龙传》是作家陈桂卿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九州出版社2019年出版),以南宋末年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1232—1277)的生平为核心,结合史书记载、地方志及民间传说,系统还原了其“从书生到英雄、从凡人到神灵”的传奇一生。核心剧情脉络​​:​​出身与早年:官宦世家的书香少年​​陈文龙原名陈子龙,字刚...(展开全部)

目录
第 一 章 满苑书香 出身显赫
第 二 章 少年豪情 刻苦攻读
第 三 章 初次离家 游学后山
第 四 章 天赋异禀 少年成名
第 五 章 拜祭妈祖 湄洲显圣
第 六 章 参加路试 一举夺魁
第 七 章 破格启用 任职主簿
第 八 章 门当户对 迎娶才女
第 九 章 太学深造 志坚行苦
第 十 章 再任莆田 重修县学
第十一章 安抚灾民 秉公办案
第十二章 兴修水利 亲身垂范
第十三章 整理方言 编撰略要
第十四章 征集书籍 建藏书阁
第十五章 恩师病重 临终受托
第十六章 巡游讲学 宣扬理学
第十七章 寻访名士 编写方志
第十八章 普查文物 记录名胜
第十九章 惜别家乡 重返京城
第 二 十 章 千里迢迢 拜谒圣贤
第二十一章 重入太学 磨砥刻厉
第二十二章 状元及第 忠心报国
第二十三章 荣归故里 莆田沸腾
第二十四章 任职越州 整肃军备
第二十五章 入朝为官 直谏惹祸
第二十六章 被贬抚州 政绩斐然
第二十七章 归隐玉湖 习研兵法
第二十八章 重被启用 赤心抗敌
第二十九章 奸佞当道 壮志难酬
第 三 十 章 鏖战五木 暗中求和
第三十一章 临安告急 忠奸有别
第三十二章 力战受阻 大宋归降
第三十三章 乞休归乡 勤王募兵
第三十四章 定都福州 拥立新君
第三十五章 新皇即位 改元景炎
第三十六章 镇江逃脱 宋瑞归朝
第三十七章 视察泉州 送别秀夫
第三十八章 同游福州 重温学堂
第三十九章 送别天祥 巡视四闽
第 四 十 章 义士灭门 追翰平反
第四十一章 江北失陷 庭芝就义
第四十二章 沿海驻军 整固城防
第四十三章 广州平乱 厉兵秣马
第四十四章 计破漳州 重用黄佺
第四十五章 训说学子 肃清民风
第四十六章 安抚兴化 怒斥奸臣
第四十七章 形势危机 行朝转移
第四十八章 漂泊海上 临危受命
第四十九章 督军闽地 捐资募兵
第 五 十 章 死守兴化 鏖战退敌
第五十一章 叛将献城 巷战被俘
第五十二章 劝降失败 押解福州
第五十三章 屡次规劝 誓死不降
第五十四章 告别家乡 北上大都
第五十五章 路上绝食 临安抗争
第五十六章 岳飞庙前 慷慨殉国
第五十七章 举国上下 悼念英灵
第五十八章 忠心报国 感召亲朋
第五十九章 满门忠烈 继续抗元
第 六 十 章 水部尚书 震海神灵
第六十一章 民间膜拜 纷纷建庙
第六十二章 重修庙宇 诰命封神
第六十三章 英雄神化 浩气长存
附 录
后 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8)
书中金句多出自陈文龙的奏疏、诗作或临终遗言,集中体现了其“忠君爱国、坚贞不屈”的精神内核:
​​“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被执至合沙诗寄仲子诀别》)——面对元军的劝降,陈文龙以诗明志,表明自己宁愿以死殉国,也不愿投降的决心。
​​“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临终遗言)——陈文龙被俘后,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民族气节,用生命诠释了对南宋的忠诚。
​​“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任县衙三堂时所悟)——陈文龙在仙游县衙实习时,看到三堂楹联“吃百姓饭,穿百姓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深受触动,从此将“以民为本”作为为官准则。
​​“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受曾祖父陈俊卿影响)——陈文龙出身官宦世家,但家族并非大富大贵,他从小牢记曾祖父“贫穷时要勤奋读书,困境中要坚韧不拔”的教诲,最终成为一代状元。
​​“忠孝不能两全,舍孝全忠。”​​(对家人的愧疚)——陈文龙殉国前,因无法照顾家人而愧疚,但他认为“忠于国家”是最大的“孝”,最终选择了舍弃小家,保全大义。
​​作品特色与意义​​
《陈文龙传》以纪实文学的形式,将陈文龙的生平事迹与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既展现了其“状元郎”的文采,也凸显了其“抗元英雄”的壮烈。书中融入了大量民间传说与历史细节(如“陈塘港”水利工程、福州阳岐尚书祖庙的由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此外,作品还探讨了“英雄神化”的文化现象,揭示了陈文龙作为“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的精神价值,对于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