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沉睡的记忆》(Souvenirs dormants)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2017年出版的作品,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新作。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主人公​​让·D​​(原型为莫迪亚诺本人)回忆1964年巴黎的往事,通过碎片化的记忆拼凑出一段充满神秘与疏离感的青春往事。故事的核心围绕让·D与六位女性的短暂相遇展开:热纳维耶芙·达拉姆​​:他们在一家神秘学书店初遇,她常坐在咖啡馆角落读书,六年后重逢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暗示时间流逝与记忆的断裂。
​​其他女性角色​​:包括舞女、女演员等,她们的身份模糊且命运多舛,有的卷入谋杀案,有的突然消失,共同构成让·D记忆中的“幽灵”群像。
小说通过巴黎街头的咖啡馆、旧书店、公寓等场景,营造出迷雾般的氛围。让·D试图通过写作还原这些“萍水相逢”的瞬间,却发现记忆如同“被遗忘的雪花”,越是追溯,越陷入虚无与孤独。最终,故事揭示了二战阴影下个体的漂泊感,以及记忆对身份建构的脆弱性。

《沉睡的记忆》(Souvenirs dormants)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2017年出版的作品,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首部新作。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主人公​​让·D​​(原型为莫迪亚诺本人)回忆1964年巴黎的往事,通过碎片化的记忆拼凑出一段充满神秘...(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1945年生于巴黎郊外布洛涅—比扬古地区,父亲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亲是比利时演员。1968年莫迪亚诺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1996年,莫迪亚诺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奖。他还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世界奖和奥地利欧洲文学奖这两项终身成就奖。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自1968年至今,莫迪亚诺已经出版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经典金句(14)
​​“很长时间里,我相信只有在街上人们才能真的相遇。”​​
——开篇点题,暗示主人公对街头偶遇的执念,以及人际关系的短暂性与偶然性。
​​“时间像是停顿了,我们的第一次相遇重复发生了,带着一丝变化:多了那孩子。”​​
——重逢场景的描写,体现记忆的循环与宿命感,呼应“永恒轮回”主题。
​​“我光顾巴黎的各色咖啡馆,就在它们开门招呼头一批顾客的时候。我用黎明称呼这些咖啡馆,那还是夜的时候,人们还被允许存在希望。”​​
——以咖啡馆为时空坐标,隐喻战后巴黎的颓靡与个体对希望的渺茫期待。
​​“有些地方表面寻常,让人第一眼不起戒心,很快却传出阵阵凶波。”​​
——暗示危险潜伏于日常,呼应小说中多起未解悬案与人物离奇失踪。
​​“过去五十年间,他们中没有人给过我音信。想必我当年太不起眼。再不然,我们仅仅是仰赖某些人的沉默得以度日。”​​
——揭示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消隐。
​​作品主题与风格​​
​​记忆与遗忘​​:莫迪亚诺延续“海滩人”意象,通过零散回忆探讨身份迷失。主人公让·D如同《暗店街》中的失忆者,试图从碎片中拼凑自我,却始终无法抵达真相。
​​时间与循环​​:小说中多次出现“永恒轮回”隐喻(如《同一的永恒轮回》一书),暗示个体在时空中的重复与无力挣脱。
​​战后阴影​​:虽未直接描写二战,但通过人物背景(如犹太裔父亲、黑市交易)折射战后法国社会的创伤与道德困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