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鄙视》(Il Disprezzo)书籍简介
《鄙视》是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1907-1990)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意大利现代文学的婚姻精神症候标本”。莫拉维亚与卡尔维诺、夏侠并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其作品以冷静犀利的笔触剖析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曾15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核心情节
小说以婚姻危机为切入点,讲述编剧里卡尔多·莫尔泰尼(Riccardo Morante)与妻子埃米丽亚(Emilia)的情感裂变:
里卡尔多为满足妻子对物质的追求(如购房),放弃文学理想,转而从事商业编剧,为电影制片人巴蒂斯塔(Battista)编写剧本;
然而,当他满足了妻子的物质需求后,埃米丽亚却逐渐对他产生鄙视——这种鄙视源于他对自我的妥协(放弃理想)、对婚姻责任的逃避(依赖制片人的金钱),以及无法真正理解妻子的情感需求;
里卡尔多试图挽回婚姻,却因误解与沟通失效,最终陷入“想分手却渴望重新相爱”的矛盾中,婚姻走向破裂。
主题与意义
小说通过里卡尔多的内心独白,揭示了现代婚姻的精神困境:
物质与理想的冲突:里卡尔多为金钱放弃文学理想,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在生存压力下的妥协;
情感异化与沟通失效:埃米丽亚的鄙视并非源于具体的“过错”,而是对丈夫“失去自我”的失望,体现了现代婚姻中情感连接的断裂;
存在主义的孤独:里卡尔多的挣扎(想挽回却无力改变)揭示了现代人在物质与精神追求间的迷茫,以及对“真实自我”的追寻。
《鄙视》(Il Disprezzo)书籍简介 《鄙视》是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Alberto Moravia,1907-1990)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意大利现代文学的婚姻精神症候标本”。莫拉维亚与卡尔维诺、夏侠并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其作品以冷静犀利的笔触剖析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Alberto Moravia (1907—1990)
莫拉维亚之于意大利,如同鲁迅之于中国。
他与卡尔维诺、夏侠被评论界合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
莫拉维亚22岁时出版欧陆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一举成名。20世纪中期,他在全球文坛如日中天,陆续出版了《罗马女人》《同流者》《鄙视》等巨著,冷静审视现代人的情爱世界、失意者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危机,探讨人的行动力、人的责任以及人如何能更好地存在。因为他的作品曾被查禁,“莫拉维亚”是他最著名的笔名(真名:阿尔贝托·平凯莱)。
在意大利文坛,他是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诺贝尔奖档案披露,他曾获得15次提名。他获得过斯特雷加奖、马佐托奖、蒙戴洛文学奖等;更是名导宠儿,多部作品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戈达尔翻拍《鄙视》,贝托鲁奇翻拍《同流者》,达米亚尼翻拍《愁闷》,等等。他的作品对意大利的语言、电影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3年,他以崇高威望当选欧洲笔会主席。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正如他自己所说:“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揭示现代人怎么变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再是他自己的目的了。”
经典金句(12)
纠错 补充反馈
1. 关于婚姻中的“鄙视”本质
“我鄙视你,这就是我不再爱你的原因。”(直接点出婚姻破裂的核心:妻子的鄙视源于丈夫对自我的妥协与失去)
“忠诚并不是爱情,在某种情况下,忠诚是对爱情本身的一种报复、讹诈和惩罚的形式。”(批判婚姻中“形式化的忠诚”,揭示情感的虚假性)
2. 关于幸福与物质的矛盾
“人越是不计较幸福,就越是感到幸福。”(反思现代人对幸福的误解:将物质满足等同于幸福,反而失去了对“真正幸福”的感知)
“这里面总是牵涉金钱的问题,我们干什么工作,我们做什么人,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事业,我们最美好的愿望,甚至我们与所爱的人的关系,都牵涉钱的问题。”(揭露物质对婚姻与生活的渗透,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至上”)
3. 关于自我迷失与存在焦虑
“我行动的时候,是不会考虑什么的。我知道,行动之后我就会考虑了。”(反映里卡尔多为迎合外界而盲目行动,失去了对自我的掌控)
“面对我毋庸置疑的事情,我却不敢正视。对我来说,那是一种新的痛苦。”(揭示里卡尔多的自我欺骗:不敢承认自己对婚姻的责任,加剧了内心的痛苦)
4. 关于沟通与理解的缺失
“有时候,人可以非常忠诚,但并不爱,这您也知道……”(暗示埃米丽亚对里卡尔多的“忠诚”并非出于爱,而是对婚姻形式的维持)
“在某种情况下,沉默是对爱情本身的一种最深的伤害。”(批判夫妻间的沉默:无法沟通导致误解加深,最终摧毁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