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辩证的想象:法兰克福学派与社会研究所的历史(1923—1950)》书籍简介
《辩证的想象:法兰克福学派与社会研究所的历史(1923—1950)》(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1923-1950)是美国历史学家马丁·杰伊​(Martin Jay)的经典著作,2025年4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译者:孙一洲)。该书是研究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核心文献之一,以“批判理论”为线索,系统梳理了1923年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成立至1950年代第一代学者的思想流变与历史命运。

​1. 核心内容与结构​
全书围绕“法兰克福学派如何成为批判理论的摇篮”展开,涵盖以下关键主题:

​社会研究所的创立与早期岁月​:1923年,研究所由德国马克思主义者费利克斯·韦尔(Felix Weil)资助成立,最初以研究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史为主;1930年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上任所长后,将研究重心转向哲学、社会学与文化批判,奠定了“批判理论”的基调

​批判理论的起源与发展​:霍克海默在1937年《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提出,批判理论的目标是“在具体的特殊中把握整体”,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机制(如启蒙精神、文化工业)对个体的压迫

​流亡与学术坚守​:1933年纳粹上台后,研究所成员(多为犹太裔)被迫流亡美国,在异国他乡坚持用德语工作,将大众文化批判(如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批判、马尔库塞对“肯定文化”的分析)作为核心议题

​战后重建与思想传承​:1949—1950年研究所迁回法兰克福,但方向已从“革命批判”转向“社会改良”,霍克海默的“批判性理论”逐渐与社会主义实践脱离,学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特色与价值​
​观念史的深度​:杰伊通过研究所成员的通信、手稿与访谈,还原了法兰克福学派从“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演变过程,展现了思想如何在“流亡与压迫”中保持批判的张力

​跨学科的视野​:书中不仅涵盖哲学、社会学,还涉及心理学(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美学(本雅明的艺术批判)等领域,体现了法兰克福学派“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现实的意义​:该书不仅是一部“学派史”,更是一部“现代性批判史”——其对“工具理性”“文化工业”“意识形态操控”的分析,至今仍对理解当代社会(如社交媒体、消费主义)具有启发

《辩证的想象:法兰克福学派与社会研究所的历史(1923—1950)》书籍简介 《辩证的想象:法兰克福学派与社会研究所的历史(1923—1950)》(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Insti...(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马丁·杰伊 Martin Ja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德尼·海尔曼·埃尔曼历史学荣休教授,研究领域涵盖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批判理论、社会理论、文化批评、欧洲观念史及视觉文化。著有《辩证的想象》《低垂之眼》等。

目录
中文新版代序
1996年再版序言
前言
导论
鸣谢
第一章 社会研究所的成立及其第一段法兰克福岁月
第二章 批判理论的起源
第三章 整合精神分析
第四章 对权威的首次研究
第五章 社会研究所对纳粹的分析
第六章 美学理论与大众文化批判
第七章 四十年代的经验性工作
第八章 走向历史哲学:启蒙的批判
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6)
1. 关于“批判理论”的本质​
“批判理论的目的是试图‘按照每一种可能的理解水平来把握社会生活的进程’,它不仅关注社会的表面现象,更深入探讨隐藏在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霍克海默(1932年《社会研究杂志》发刊词,转引自
“传统理论将世界视为‘客观存在的对象’,而批判理论则将其视为‘需要被改变的对象’;前者追求‘知识的真理’,后者追求‘人的解放’。”——霍克海默(1937年《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转引自
​2. 关于“文化工业”的批判​
“大众文化不是‘人民的艺术’,而是‘工业的文化’;它通过批量生产、标准化复制,将文化变成‘商品’,从而扼杀了个体的个性与创造力。”——阿多诺(1930年代末关于流行音乐的文章,转引自
“美国的大众文化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强制的遵从’;它通过电影、电视、广告等媒介,将‘虚假的需求’植入人们的意识,使其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1937年《论文化的肯定性质》,转引自
​3. 关于“启蒙的辩证法”​​
“启蒙精神原本是为了‘解放人’,但现在却变成了‘新的神话’;它用‘理性’取代了‘宗教’,用‘科学’取代了‘迷信’,却也将人异化为‘工具理性的奴隶’。”——霍克海默、阿多诺(1947年《启蒙的辩证法》,转引自
​4. 关于“流亡与学术”​​
“我们被迫流亡,但我们从未放弃‘批判’的使命;用德语工作不是‘文化上的固执’,而是‘精神上的不妥协’——我们要让世界知道,即使在异国他乡,思想的光芒也不会熄灭。”——霍克海默(1940年代研究所内部讲话,转引自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